專題報導 2008-12-22

外卡效應在淡江--中文系:守護文史魅力 培育博雅人才

中文系國內外優秀系友名單請點選右下角"檔案下載"處

文�陳怡臻、王妍方、黃雅雯、陳依萓

引言

根據教育部96學年大學部以上學生人數排名前十大系所,中文系碩博士分居6、5名,顯示學生就讀中文系意願高。本校自民國45年創立中文系,已有52年悠久歷史,並在77年及88年分別成立碩士班和博士班。系上人才輩出,榮獲金鷹獎的校友有6位,分別為吳金生、許耀文、沈葆、黃隆正、陳銧、龔鵬程,此外,國內知名雕刻大師吳榮賜、現任台北縣觀光局長秦惠珠、詩人歌手王昭華、本名鄭千慈的台灣新銳作家伊格言等,系友在各領域嶄露頭角,傑出表現更在中文系傳為美談,留給後進學子一個學習的榜樣。

系主任崔成宗

「期許中文系學生能在30歲時,不管唸不唸書都有博士的水準」,中文系培養學生人品、涵養、學問、能力、智慧等多元化的發展,綜合這些能力,使學生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落實在生活當中。系上資源豐富,開設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中國通俗武俠小說研究室、圖像漫畫研究室供師生學術交流,並定期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學生每年春、秋季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經審查後收錄於《問學集》,系上並發行淡江中文學報、藍星詩刊,每年舉行驚聲古典詩社的桂冠詩人獎及五虎崗文學獎,這些都是中文系淵遠流長的傳統。中文系已發展20年的文學與美學之研究及社會與文化之研究,目前已臻成熟,開始進入中華學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之研究,在大學部,提供文化產業和學術的課程,例如「民俗與文學」、「進階書法」等,碩博生則要求論文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而對華語文教學及其學術與世界漢學之研究,則讓學生能夠具備足夠專業能力教導國外學生華語文。未來更朝向創意漢學、數位漢學、國際漢學三方面繼續耕耘,希望能培育出兼具傳統與現代文化的人才。

課程多元配合實務

課程設計同時考量學生畢業後的發展,目前已有三個應用學程,分別是編採學程、文藝創作學程、華語文教學學程,下學期即將開始配合文學院開辦文化創意學程,結合文化創意與知識管理。在「文藝編輯學」的課程,講師封德屏藉由課程設計,實際編製刊物,奠定學生繼續研究或從事編輯與出版行業的基礎。此外,教師適時安排校外教學,以多元方式教學,中文系的講師黃興隆,教授「中文編輯與採訪」和「新聞寫作」課程,除教導寫作新聞格式外,並安排到時報周刊、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公司、基隆港務局等機構參觀。「基礎書法」和「進階書法」,安排同學到書法教室上課,且有當代名畫及碑帖供學生臨摹,提供學生多方面的學習。

學術研討會及期刊拓展視野

中文系每年至少舉辦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每次會議都有創新主題,與會學者更遍布全世界,除有日、韓、中國大陸之學者更有遠至美國、維也納等學者參與。

早期有「莊子齊物論學術會議」和「兩岸文獻學學術會議」。近年則有「台灣書法國際學術會議」、「中國語文表達教學及學術研討會」、「文學與美學學術會議」和「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皆要求研究生參與,使其提早接觸相關學術活動,體會國際型會議的規模,接收多方資訊增進其專業知識的廣度,有益其論文之研究。除有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內也會於每年4、5月在文學院會議廳舉辦大學部論文發表會,由碩士生幫忙輔導,表現優秀的可以參加文學週發表論文。研究生則有秋季論文發表會。

中文系出版刊有《淡江中文學報》、《藍星詩學季刊》、《受業集》、《問學集》、《五虎崗文學獎作品集》、《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期刊》、《翰苑拾穗》淡江文學等,皆是歷年來優秀成果展現。《受業集》、《問學集》和《衍學集》分別由大學部、碩士生和博士優秀學術論文集結而成。崔成宗表示,希望透過提供此公開發表園地,讓學生可提早熟悉練習寫作學術論文之格式及相關研究方法。

藍星詩學季刊,前身為台灣「四大詩社」之一「藍星詩社」所發行的《藍星》,於1993年停刊。曾是該社社員的教授趙衛民擔任總編輯,其他系上教授共同擔任編務工作,於1999年重新發行此季刊,延續其舊有傳統內容外,每期以一位藍星詩人為專題,增添英譯本國作品、詩學研究、教學研究及史料、詩作評論等創新專欄,增強詩刊學術性。於89、90連續兩年被文建會獲選為優良期刊,肯定中文系教師之能力。《翰苑拾穗》淡江文學,為中文系老師和同學發表作品園地,目前已出版至第33期,從徵稿、邀稿、審稿、校稿、編輯等皆由中文系學會一手策畫,系主任從旁指導協助。在畢業前給予學生實地操作機會,增強就業優勢。

女性文學、圖像漫畫研究室強化學生就業知能

女性文學研究室於民國88年由中文系的李元貞、何金蘭、范銘如三位教授成立,現由助理教授黃麗卿主持,希望有系統地蒐集與研究中國女性著作,探勘出比較清晰的女性文學歷史和版圖。研究室藏書內容融合古典和現代,以台灣、大陸和海外女性文學著作為主,中外學者對中國女性文學或文化的評論、翻譯著作為輔,目前計有三千多冊。此外還有與性議題相關的期刊、雜誌等。並已於民國89年15日發行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創刊號,除了豐富藏書外,也架設專屬網站,提供可相互交流的平台。積極舉辦專題演講、研討會和論壇等相關學術活動,給予同學最新的資訊。

圖像文獻研究室收藏七萬餘冊漫畫,全數皆由漫畫家洪德麟捐贈,內容包羅萬象,從台灣早期漫畫葉宏甲的諸葛四郎、蔡志忠的漫畫、史努比、迪士尼卡通等,其中更有得來不易的台灣第一本漫畫和中國大陸早已絕版的「回回本」。未來將以學術的角度收藏和研究漫畫,建立完整資料庫,提供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課程豐富的資源,強化學生專業素養和就業知能。

校友憶當年

自由學風啟發創作潛力

詩人歌手及作家王昭華

求學時期影響最大的課程是陳恆嘉老師所教授的台語概論,雖然在孩童時期,便對於台語及鄉土文學有了極深的感動,但第一次勇於嘗試台語文章的啟蒙老師,便是陳恆嘉老師,也是因為這門課開啟我對於台語寫作的熱情,也讓我對於台語文章方面有了基本的架構模式,並開始用台語寫下每一頁精彩的扉頁。正是因為淡江中文系學風自由,與他校中文系相比,沒那麼死板僵硬,反而是讓學生按著自己的意識去讀自己想讀的書。課後,老師總以最親切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有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間。社團方面,因加入淡江台語文社並與創社的蔣為文漸漸熟稔,開啟台語歌之路,當時離鄉背景的我,自然而然就開始寫起思鄉的歌,且台語本身具足的豐富音樂性,混合成我記憶的溫暖底土。當初我對自己的「體力」與「定力」有極大的信心,給自己一個特別的體驗,總是提醒自己,抱著「出社會之後可能就沒時間沒機會做」的心態,好好把握在學時光。

戲曲、詩社活化想像空間

永達保險經濟人股份有限公司區經理游月美

回憶過去,王安祈老師教導的古典戲曲,當時敘述戲曲的方式,是將戲曲變成活生生的劇場藝術,除了讓我們對於戲曲有更深的了解,也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而老師讓我最佩服的是改編劇本的能力,我曾經欣賞過一些改編成現代版的戲曲,總能看到王安祈老師的名字,讓我對她的學者風範感受格外深刻,我想就是因為戲曲,開啟了我多元的想法,從中更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受。受她的薰陶,使我對編劇產生極大的興趣,還曾經獲得五虎崗文學獎小說組第三名的榮耀。在社團方面,曾經擔任合唱團社長及詩社社長,詩社在當時還曾經邀請詩魔莫洛夫先生任指導老師,或許是因為那時候任社長的關係,培養我具備領導人的特質,正因為當時的磨練,成就了現在的我。除此之外,我想中文系每位老師的不凡氣度,對我的影響更是長遠,希望在學的學弟妹,能珍惜大學時光,好好磨練自己,以面對未來的風雨。

古籍潛移默化廣闊胸襟

樂育中學校長退休黃隆正

回憶當時就讀淡江文理學院時,每天都要爬克難坡上學,樸實剛毅是當時的圭臬。影響我最深的教師莫過於當時教導聲韻學的教授許世瑛,堪稱聲韻學界權威的他,亦為當時的中文系系主任。許教授重度近視,但其做事態度嚴謹,即使視線不明,也因具深厚內涵,亦能一字不漏地闡述聲韻學,令我欽佩不已。正因當時教師們認真的教學態度,及多元的教學經驗,加上統整各家經典,閱讀學習時,更能抓到關鍵,而不是一味地死背。或許有人會說念中文系並沒有好的出路,但我卻認為,就是因當時唸淡江中文時所讀的古書,才使我有遠見及廣闊的胸襟。

文史不分家打造深厚實力

木雕大師吳榮賜

淡江風氣自由,培育出的學生活潑大方;而優美的校舍如:圖書館、五虎崗、宮燈教室等,常令我陶醉其中。中文系的師資優秀,每位教師都有獨門的教學祕訣,如教授高柏園,上課生動活潑,卻涵蓋豐富的人生道理,平時很照顧學生,就學期間給了我許多幫助與鼓勵!教授崔成宗教學每個環節都不馬虎,上他的課學生基本功會練得很紮實,尤其崔教授毛筆字很美,同學可以多向他學習。讀中文系體會到「文、史不分家」,不但要在中文上求精進,也要縱向了解歷史,如傅錫壬教授開設的中國文學史、韓耀龍教授的甲骨文等課程,都為我打下文學根基。淡江以古典為主的課程不管對學生的談吐或知識累積都很有幫助,我將所學到的道理內化到自己的作品及生活中,使其更有內涵。而學校開設的選修科目也多元有趣,如未來所教授陳瑞貴的社會未來、歷史系教授王樾的中國現代史還有語獻所教授吳哲夫的古代文物鑑賞,多樣的課程帶領我接觸許多之前沒接觸過的知識領域,並開拓思路。讀中文系的同學們談吐比別人多了份深度,也比較懂得待人接物,但必須加強自己的英文能力與電腦基礎,出社會與別人競爭才不至於落敗,也要多利用學校「五虎崗文學獎」的機會練練文筆,有了實力到哪都不用害怕。

課程多元少限制可專精感興趣領域

現代文學作家鄭千慈(筆名伊格言)

淡江中文系跟他校最不同的是自由的風氣,對多數傳統的學校而言,中文系保守而嚴肅,而淡江中文系對學生限制少,如考上研究所可不修聲韻、文字等小學,讓學生專精於自己的興趣,這不但打破對規則的執迷,也代表對學生能力的信任。就學期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施淑女,她評論學生的報告非常準確犀利,能夠讓你省思並找出自己的盲點。而創建女性文學研究室的教授范銘如,對現代文學理論精熟,並時常提出自己新見解,使研究現代文學的我相當感興趣。

此外,系內所開的選修課程多樣,如資圖系教授黃鴻珠的國際漢學資源,內容是如何透過網路搜尋各種資料庫,在yahoo、google之外搜尋到更為正確、嚴謹的資料。我認為就讀中文系主要是培養基礎鑑賞能力,同學不用拘泥於中文系就非古典文學不可,這樣的觀念。重要的是將在校內培養的能力運用在其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上,如電影、漫畫、空間設計等,能接觸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就讀淡江一定要多利用淡江圖書館,它非常美麗,我的小說「甕中人」多半在那誕生,每當心情不好隔窗望見寬闊的淡水河,好feel就回來了!

課程創新具足思想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龔鵬程

淡江中文系中國哲學、應用文學等優先引進的課程,在課程上安排至少有20年的時間居台灣的領導地位,有許多無論課程設計或觀念的引進,都帶給其他學校非常重大影響。大陸的學校較少開哲學之類的課程,故學生稍微缺乏思想文化的背景,而淡江學生由於課程、師資的多元,對中國文化會有較為深入的認識,思想的扎根也較確實。客觀環境上,淡江學風自由,學生可獨立發展,故顯得淡江學生特別活潑有創造力,老師與學生之間也特別親切熟悉。由於淡江是私校,人文資源有限,故將心力集中在特別項目才能與別校競爭,如全國僅有的通俗武俠小說研究室,這對台灣來說無非是最重要的武俠資料庫。淡江中文師資也想當優秀,如我就學當時張之淦、王邦雄等教授,只要是他們的課,教室內外同學要搶位置、搬椅子。此外,多樣化的社團是淡江的另一個優勢,在學期間我便創建並參加好多社團,像孔孟研究社、天使社、國樂社、正智佛學社等,還參加過拳擊比賽,文館前的草皮就是我讀書和打拳最常去的地點。同學要注意的是,不要好高騖遠,成天以為鴻鵠將至,在大學期間認真讀書,有課就去聽,有社團就要參加,做好準備就不怕出社會遭遇困難。

"附加檔案:"

NO.73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216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