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9-03-09

教育補貼方案可以止痛難以療傷

繼消費券之後,相關教育補貼方案政府仍在規劃中。有別於消費券的人人有獎,該方案是由政府補貼,鼓勵失業者繼續進修。政府執政團隊解決失業問題的用心值得肯定,教育補貼方案的正面功能亦不容否認,但是這一帖藥只能短期止痛,對於台灣長期經濟結構與教育政策失調的根本問題,助益相當有限。

教育補貼方案採津貼方式,提供給失業者進修研習第二專長或精進職場技能,預計可吸納十萬名大專學歷青年。換言之,此政策可在一年內減少求職人口並降低失業率。這對於焦頭爛額的政府,當然是一大紓解。但是一年之後,十萬待業青年如猛虎出閘,屆時安置他們的工作何在?我們只能期待,全球景氣明年之前開始復甦,現在也就先服了這帖止痛劑再說!

造成目前台灣經濟困境的主因有二,一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的短期性經濟循環,二是台灣自有的長期經濟結構問題。就第一個因素而言,台灣既然選擇融入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不可避免會遭受全球景氣的影響。此次金融海嘯的本質,亦屬一種特別強烈的景氣循環,並兼具金融菁英人謀不贓的結果。台灣處此惡劣環境,發放消費券或教育券,都只是開胃小菜,政府亟須端出的主菜,應是加快公共投資,趁機改善社會的軟硬體建設。一則厚植生產能量以待經濟回春,二則也可創造就業機會以解倒懸。就第二個因素而言,台灣一向依賴加工、代工,並以輸出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近十年來面臨大陸的崛起與競爭,此模式已成強弩之末,不得不改弦更張。與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甚或經由大陸再與更遠地區形成塊狀經濟,乃是調整台灣長期經濟結構的契機。這個整合工程可創造長遠的就業機會,其效果遠非發放教育券可比。目前54萬失業人口當中,大專以上學歷佔22萬人,是國內最大的失業族群。大學以上程度的失業率,高於整體的失業率。這是教育補貼方案獨鍾大學畢業生的原因。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偏高的現象,反映高教政策的長期失衡。此時,發放教育券固可短暫解決問題,但是痛下針砭,檢討高等教育基本方向,調整台灣的人力結構,則是更為長遠的施政重點。

大學過度發展之後,學生素質下降,文憑價值也跟著下降。為了找到好工作,不唸大學絕對不行,唸了大學不一定行。先進國家大學畢業生佔人口的比率都低於台灣,瑞士的高中畢業生,以修錶技術,可以獲取極高的所得和社會地位,台灣不愛讀書的大學生卻被迫去考研究所。我們已經成為典型的過度教育(over education)社會,教育補貼方案與其針對大學生,不如應考慮以弱勢家庭為主,並且允許弱勢家庭成員不僅可持教育券去大學進修,亦可繳交中小學學費。如此一來,政府吸納大學失業人口的原始目的或許無法達成,但教育補貼方案的總體效益必然大增,更別說對社會公平亦有助益。摒除上述的政策分析與建議之外,作為大學機構的一員,不該只是為想獲得這一波的政府利多經費,應秉持著教育的良心,透過政府各項補助經費或自籌款項,讓即將畢業或剛畢業的學生,能由各種形式留在學校進行專案研究,或到企業見習,或設計較符合人力市場需求的課程供學生或失業者修習,使其可隨時重返職場工作,做好迎接經濟春天的準備。

NO.743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5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18 13:34:22
  • 線上人數:2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