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研究顯示,時間的管理與學業成就、工作滿意度有顯著關係;不良的時間管理,也經常被認為是壓力和學業成績不佳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內一項與拖延習慣有關的研究報告指出,有65.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的習慣。時間管理會影響一個人行為的過程與結果,對大學生的生活及學業的適應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時間管理」基本內涵包括:1.決定需求和目標,2.排列需求及目標的優先順序,3.依據所需分配時間及資源,4.安排、製作流程表四個因素。這些因素我們可以把它分為2個階段:1.有效率的計劃,2.確實的執行。
時間管理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內涵是對時間的估計和運用,估計時間的正確度往往會影響計畫的進行,估計時間愈準確,執行計畫就更有效率,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學業也更進步。例如:從家裡到目的地大約只需半小時,可是未考慮巔峰時間塞車的因素,而趕不上搭乘的火車、飛機、甚至延誤一場重要的約會。再以學生準備考試為例,有的人唸書時一下倒水、一下開冰箱、或想起要打個電話等動作,於是一個晚上就在諸多雜事中過去了,本來預計2小時複習完3個章節,結果卻連一章都沒讀完,這時心裡因著急產生了壓力!
對於那些從來不計算時間的人,我們說他缺乏對時間有效控制。至此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語言來詮釋時間管理,叫做「時間管理習慣」。可依循下列幾點原則:
1、「目標設定與規劃」的習慣。
(1)詳細分析需要哪些作業程序才能
圓滿達成既定的目標。
(2)設定完成短期目標的時間。
(3)訂下完成任務的最後期限。
2、良好的「計劃執行習慣」
(1)具體清楚地把達成目標的執行步驟
列出來,並把必須完成的工作細項
作成備忘錄。
(2)用提醒標籤貼在容易看見的地方。
(3)隨時核對排定的執行計畫表,並檢
討調整執行情形。
3、良好的「時間衡量習慣」
(1)常常練習估計完成一件事所需的
時間。
(2)別浪費時間在一些很小的細節。
4、良好的「時間控制習慣」
(1)提供足夠完成重要事情的時間。
(2)預留一些突發事件處理的時間。
(3)工作或讀書時,避免那些可能會
使工作中斷的情事。
(4)工作進行中遇到困難時,要求自
己按照原定的計劃目標逐步去完 成,不要因困難而任意放棄。
除了這些原則,也要能適時且堅定地說「不」,才不至於讓自己負荷過重;別在不自然的情況下,仍勉強執行計畫,有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了解自己的工作(讀書)習慣,融入自己的風格會使計畫完成更輕鬆有趣!花些時間,想一想,找出真正在乎且重要的事,動機是左右行動的重要關鍵;學習有效地運用每一分每一秒,即使零星的小片段也應善加利用。
NO.833
| 更新時間:2011-09-26
| 點閱:1901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