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昭岑專訪】剛從教育部卸下重任的前教育部部長吳清基,立即受到42所大專院校的邀請。幾經考量下,吳清基選擇了兩所學校,「師大是我的母校,而淡江的卓越領導人、優秀的師資群以及學術的自由,都是我選擇淡江的主要原因。」
40年來的教育行政資歷,從教育部技職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台北市副市長等,有著主管中央及地方的教育政策並嫻熟教育事務。於任內推動不少政績,如召開睽違16年的全國教育會議、推動高中齊一學費、高職免學費、十二年國教、開放陸生來臺、教師課稅、全面實施五歲幼兒免學費,以及落實幼托整合等,奠定我國的教育基礎,他笑著說,現有一個6歲的小孫子,「剛好是幼兒免學費及幼托整合受益者。」
提到對淡江的印象,吳清基表示,對於「三環五育」及「三化」的教育政策和推動成效印象深刻,「淡江的校譽很好,學術國際化,在私校中辦學得不錯,整體的學術氛圍和3個校區的研究教學環境都相當完整,在高校競爭激烈環境下,是藍海策略很成功的實現者。」他也稱許張創辦人建邦博士的辦學理念及遠見,對本校在教育上致力培養專業人才感到欽佩,「淡江雖是綜合性大學,可是均以多元角度關心教育政策,並有教育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在教育部長任內,吳清基與校長張家宜擔任董事長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有許多合作,吳清基擁有的卓越教育理論,和無出其右的教育政策推動經驗,使得張校長力邀下,「促成至本校任教的契機。」
面對全球化及少子化的趨勢,國內高等教育面臨劇烈的衝擊,各校都積極因應國際化以提升競爭力,並在教育部政策的開放下,讓陸生來臺就學。去年9月,淡江首次迎接78位陸生。對此,吳清基表示,從陸生來臺政策可以觀察到,儘管有「三限六不」的限制,但是仍有陸生願意來臺吸收經驗,表示臺灣的基礎教育走在世界前端,對國內學生來說,可以受到良性競爭的鼓舞,同時也可以減少少子化的衝擊,「臺灣有很好的教育資源,應該要分享,更應當走出國際,輸出我們的教育產業,擴展臺灣的實力,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
吳清基提到,10幾年前來到淡江,就已經聽聞國際化的理念,如今各校都積極與國外交流,更證實淡江辦學的前瞻性,「淡江只要有好的願景,並掌握住三環五育、專業、通識、課外活動等環節的課程,將會永遠是學術、教育上的強者」。104年的教學評鑑主要以學生的受教權益為考量,他表示,只要掌握好校務發展的願景與目標、評鑑的主題、教學成效和注意學生的受教權,及擴大產學合作的社會性服務機會,就能持續在校務評鑑上,保持私校領先。
吳清基本學期在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擔任講座教授,教授「教育新興議題」,他將以完整的行政實務經驗與教育的專業知識結合,把寶貴的歷練精華帶給學生。在國內所面臨的教育新興議題及挑戰上,他認為環境變化很快,技職教育可以提供學生適性發展,並培養學生的創意及創新能力。而臺灣高等教育正努力走向「在地國際化,國際在地化」,期望能夠塑造語言環境提升學生「國際移動能力」。同時他也觀察到,在臺灣學術自由的環境下,學生的創意一直是受外界肯定的,因此,他提醒同學,「這是一個地球村的時代,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在世界的另一端,所以要更加用功努力,在專業領域上多充實,多用心。」
他建議學生在大學期間可善用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補助計畫,多爭取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僅拓展自己的視野,也加強外語能力,並在大學最後一年到業界實習,將學術理論和就業實務接軌。由於大陸市場商機崛起,各國均重視華語文教學,吳清基認為,華語文教學將是臺灣教育產業輸出的強項,因此建議學校更應加強華語師資培訓班,而學生要也把握機會充實自己,「我鼓勵中文系的學生加強英文,英文系的學生增加華語教學,要培養雙向能力,我們不是等別人來,要自己外銷。」
卸任後的吳清基仍持續投入教育工作,從他容光煥發的神情中可看到,源源不絕的動力和毅力。其來自於學生時代的他是田徑高手,短跑及跳遠都難不倒他,在北門中學初中部代表學校參加中上運動會、高中時獲高中部跳遠金牌、大學時在「非體育科系」的大專運動會乙組,得到400公尺金牌,「可能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有運動習慣,所以現在都還能保有體力。」因此,他鼓勵學生,不要太常坐在電腦前,運動可以讓頭腦清晰,幫助提升記憶力。
吳清基一路以「感恩」和「珍惜」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感恩「教育」讓他有機會可以培養專業、發揮潛能,甚至掌管全國教育政策。如今雖卸下教長職務,但他以「教育志工」自許,除了教職外,沒有了官方身分,更可以參與民間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事務,他表示,馬英九總統希望他繼續扮演高等教育在兩岸和東南亞的招生工作,讓臺灣高等教育能在國際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