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2-10-29

學術研究團隊專題報導─跨文化研究專家徐鵬飛穿梭古今有成

淡江學術圈

學術研究人員專題報導

跨文化研究專家徐鵬飛穿梭古今有成

文/楊蕙綾採訪整理報導

緣起:本校法文系教授徐鵬飛,畢業於法國巴黎第四大學,擁有宗教人類學及哲學雙博士學位,他曾赴北京大學就讀1年。其專長領域為考古學、藝術史、人類學、漢學、奇幻文學及哲學。對於漢學的興趣與啟發,來自於大學時期一堂亞洲藝術史選修課,課中介紹中國唐朝至清朝的山水畫,中國文化之美,當下也讓他確立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後來至中國北京大學就讀,這一年的學習讓他受益良多,一連串與漢學的緣分,成就徐鵬飛未來20年 間,為研究漢學孜孜矻矻的好學之心。外語學院院長吳錫德表示,徐鵬飛曾擔任法文系系主任、全球化與文化差異研究中心主任, 專攻漢學與跨文化研究,他盡心投身教育,並以在本校任教為終身志業。

研究主軸

徐鵬飛兩大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先秦的社會現象,以及文學及哲學;研究內容為漢學、哲學及奇幻、科幻文學;現階段致力於研究漢學方面之中國商周祭祀禮制以及甲骨文、金文。徐鵬飛提到,研究甲骨文與金文,並非專門研究它們的演變及構造,而是利用甲骨文及金文上面所記載的文字史料,和專家的研究紀錄來驗證,透過這些文字記載,可以得到許多屬於中國古代殷商及周朝當代的珍貴資料,進而用於考證中國古代祭祀及中國的社會現象。 他的研究特色,漢學研究是使用古記載、金石學與人類學等領域做研究,用現代人類學的角度來切入中國古代社會;哲學方面,以現象學來研究現代社會的問題,例如社會與戰爭,科學與社會。

研究成果

徐鵬飛發表的學術成果,包含期刊、國科會研究計畫及研討會論文。法國籍的徐鵬飛以其宗教人類學及哲學雙博士學位,從事跨領域的研究,漢學研究發表在《中國文化》、《中文學報》、《Early China》;哲學方面研究發表在《淡江外語論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淡江學報》,其中有為國際知名期刊資料庫A&HCI收錄,期刊名為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收錄篇名為〈Wu and Shaman〉(中譯名:巫與沙曼);另有《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研究〈三位法國哲學家的時空觀〉,這篇文章是透過Maine de Biran, Bergson和 J. Guitton三位法國哲學家的時空觀,以簡介所謂「法國式」的哲學。而徐鵬飛也有著作將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在法國出版,書名為《中國古代的禮制與政治的關係》,內容主要說明商與西周時期的禮制和政治的關係。 近期徐鵬飛也投身99學年度國科會計畫,其研究名稱為〈透過M. Houellebecq和M. Dantec的哲學性小說來探討以技術科學當做新興宗教的現象與基督∕反基督的未來主義(II-I)〉。

研究進程與未來方向

徐鵬飛談到研究進程中三個重要的部分:

(一)不能用西洋人的觀念來解讀、了解中國古代記載內的研究。

(二)以較恰當的方式來研究主題。

(三)在資料庫中辨識古文字。

不同於其他研究漢學的學者,徐鵬飛具備了「哲學」的思維,被問到學習哲學是否為其研究帶來益處,徐鵬飛不假思索地表示,「哲學是思想的訓練,也是進一步了解自己觀念來源的方式。」他談到研究漢學的過程,他強調要不停的懷疑,「要懷疑觀點、寫法、資料來源及表達的方式。」徐鵬飛希望,自己能避免用西洋人的主觀及思考模式來臆測中國人的想法。「由於我來自法國,必須先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深入的了解,不能夠以我自己的想法及對這個社會背景的理解來研究他人,必須知己知彼。」他認為這樣不夠客觀,失去研究本質。比如,中文字「福」,英文翻譯為「grace」,這個字在西洋解釋中蘊含天主教或宗教的意思,可見中、西兩方面所代表的含意並不相同。徐鵬飛也憶及研究過程中,當年恩師李殿魁扮演指導他的重要關鍵,「每當我有想法,都會先跟他溝通,他會檢視我的研究想法是否有缺失,當他告訴我『這是西方人的想法。』我便會加以修正。」

「如何以比較恰當的方式來研究主題,才是研究困難的癥結點。 」徐鵬飛提及,決定主題來源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想做什麼研究就蒐集資料,「但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危險!」他坦白指出,因為所想到的主題,有可能不符合當代的社會現象,「最安全的研究主題來源,應該讓歷史記載來提供,從寫有中國當朝當代的文化及社會現象的古文獻中得知方向,」此外,因為有其哲學研究背景,「我會依靠哲學家、理論家的理論去研究、訓練觀念定義,雖然不一定以哲學的角度分析,但對不同的題材,會有不同的琢磨方式。」

對於漢學研究,他眼神中透露出滿腔好奇心與衝勁,「在研究的過程中,遇見一個陌生的古文字,在無從得知正確唸法之下,想要輸入電腦中,得從龐大的資料庫中一一搜尋,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他利用中央研究院「漢字構形資料庫」中來對照古文字,經常費時耗力,無法對照時,便以印有古文字的圖片輸入電腦來取代,但又碰上輸出後字體模糊等困境,為了解決困難,他特別上網找尋有用的電腦程式。他強調,做研究,一定要不斷求證, 「我記得有位美國學者的研究論文中指出,曾有資料記載一隻牛被老虎吃掉,事實上甲骨片上記載的並非『牛』,而是『馬』。」因此,研究資料並非全然正確,要不厭其煩的求證。雖然,研究會遇到困難、阻礙,但幸運地是,徐鵬飛生命中有位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的太太陳鏡如(本校法文系講師),「她總是可以體諒我待在辦公室做研究,真的謝謝她。」這樣的力量讓他努力克服困難,在漢學領域中持續深造。徐鵬飛談到未來的研究發展,漢學部份除了繼續研究中國商周祭祀禮制與中國古代社會現象;哲學部分,將研究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和M. Dantec的小說中神學的概念,以及科幻小說與古代神話和現代神學之間的關係。

著迷漢學研究 感念恩師啟蒙徐鵬飛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影響自己最深的人,我也不例外,在每個學習及研究的階段,很幸運,我擁有很多願意幫助我的貴人,在就讀北京大學期間,我本來是研究中國古代陶器及瓷器,但因授課老師口音問題,讓習慣北京腔的我完全「聽瞴」!讓我最後不得不放棄喜愛的中國古陶器與瓷器,轉而投身於其他科目的研究。 當時有幾堂介紹中國古籍、商周時期考古學及金石學的課程,讓我幾乎一聽就入迷,而我對文言文也十分感興趣,加上有熱心同學的幫助,下課後幫我細心檢查,上 課時我所抄寫的筆記是否有所錯誤,讓我可以繼續在漢學的世界裡深造。

之後,我又因博士論文主題未定而苦惱時,讓我遇見李伯謙老師,他所從事的研究主題是商周時期考古,指引我研究方向的新起點,讓我至今仍對中國商周時期祭祀禮制十分著迷。

另外一位恩師,他在我的漢學研究之路上,也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他就是中國戲曲專家李殿魁老師。對我而言,李殿魁老師就像一本百科全書,雖然他 研究專長為中國戲曲,但他對於甲骨文及金文也多有研究。我們認識15餘年,交情深厚,他樂於指點我在漢學研究的路上所遇到的瓶頸。當時,我經常到老師家拜訪,他家就像一座圖書館,有各式各樣的中文典藏書籍,尤其在甲骨文及金文方面,透過跟李殿魁老師的交流,我可以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及思想。

研究,就是要從零開始,最後得出屬於自己的看法及角度,即使這樣的成果總是與得獎機會背道而馳,但,那又如何?堅持自己想做的,才是做研究的真正意義。

NO.873 | 更新時間:2014-09-05 | 點閱:167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18:23:50
  • 線上人數: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