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2-11-19

【淡江學術圈】學術研究團隊專題報導─經世濟民實踐家 麥朝成

◎緣起

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本校產業經濟學系講座教授麥朝成,是位經世濟民理想的堅持者,在初職上「經濟學」的課程時,老師不時提到經濟學開山祖師Adam Smith的大名,激發麥朝成的好奇,也開啟了他對經濟學的研究之路。初、高職商業學校的訓練,讓他確立從事經濟學術研究的志向。

本校商管學院院長邱建良表示,除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榮耀,麥教授亦獲得國家講座,迄今仍持續不斷進行學術研究,包括國科會計畫、國科會整合型計畫,每年均有數篇學術論文發表於知名國際學術期刊,學術成果斐然。

◎研究主軸

麥朝成的研究靈感來自興趣,目前研究主軸為區域經濟與國際貿易。麥朝成解釋,經濟學是一門既嚴謹又有條理的分析,「臺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面臨出口經濟的問題,故而有許多題材可供研究。」

◎研究成果

麥朝成曾獲教育部商科學術獎、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傑出研究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等。除獲得多項榮譽獎項外,麥朝成在中央研究院帶領本土學者進軍國際學術期刊;在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期間,將所學貢獻於公共政策實務領域;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後,臺灣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時任行政院院長蕭萬長也曾向他請教經濟相關問題。

2002年卸下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一職後,麥朝成至本校任職,先後獲得教育部第8、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經濟學會傑出貢獻獎,並獲得終生榮譽國家講座主持人,是名符其實的「淡江之光」。麥朝成目前也與本校產經系教師合作「全球化趨勢對兩岸經濟影響與區域發展之影響」計畫,由麥朝成、產業經濟學系系主任林俊宏和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梁文榮共同研究。林俊宏表示,這項研究計畫包括3個子計畫:國家不對稱下全球化對基礎建設、租稅競爭與FDI之影響;全球化與我國人口結構與勞動市場之變遷;兩岸三通對臺灣觀光旅遊業及總體經濟之研究。整體研究內容對臺灣經濟發展的整合性相當足夠,所以國科會罕見的給予一個研究團隊為期2年的研究計畫。林俊宏也談到,麥朝成為研究計畫的重要人物,他在計畫案過程中會定期開會研討,提供想法與意見,並且會謹慎的監督研究計畫,並適時的提出一些研究內容上的建議供同仁參考。

從1977年至今,麥朝成的學術著作除研討會論文及專書外,每年維持發表數篇期刊論文,迄今發表中英文學術期刊論文共130餘篇。依圖書館參考服務組資料指出,其中“A Geospatial Analysis of China’s Exports, 1991–2008”一文,刊登在被SSCI資料庫所收錄之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資料庫數據顯示,其Impact Factor在AREA STUDIES領域中,排名第1;另外,麥朝成發表之“The Impact of Third-country Effects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China’s Outward FDI”,曾榮獲SSCI資料庫所收錄之Economic Modelling期刊的出版商,評為網頁最常被閱讀、最常被下載文章。

◎研究歷程

麥朝成自小數學成績十分優異,師長對他的邏輯思考能力讚賞不已,而對經濟學的求知慾永遠不滿足的他,選擇攻讀臺大經濟所、出國深造,並以6年的時間,拿到美國羅澈斯特大學經濟學碩士、德州農工大學經濟學博士。麥朝成經濟學領域專業的選擇,從貨幣理論到區域經濟的過程,在臺大求學時的啟蒙是貨幣理論,赴美深造之初原是朝此方向繼續探究,然而在因緣際會中,與專長區域經濟學的恩師Dr.M.L.Greenhut教授認識,並接受指導,從而轉到區域經濟學領域。Dr.M.L.Greenhut影響他至為深刻,「當時Greenhut教授已是國際知名學者,經常有許多期刊請他審稿,他則交付給我,要求我讀後給予評論,並撰寫審閱報告。雖然很辛苦,不過經過幾次訓練,還未畢業,即練就出閱讀、評論及投稿的信心。對大多數學者而言,拿到博士才是研究的開始,而我有幸比別人更早把握到機會。」經濟學研究的路上,還有多位影響他至深的重要人物,1977年麥朝成認識了中華經濟研究院創辦人蔣碩傑,他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一直是麥朝成學習的對象「蔣先生做學問的態度,包括:追求真理、敢於挑戰及在學術研究上的貢獻,都影響我至深 。」1985年,麥朝成回國後與鑽研國際貿易的臺大經濟系教授黃鴻合作,「當時主題為將區域經濟與國際貿易結合,主要是研究廠商的區位理論以及在不完全競爭下的區位及貿易政策問題。」1987年,麥朝成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多年來從中研院到中經院,到從事教學研究理論與實務,兼而有之。麥朝成指出,「到中華經濟研究院任職,身為政府智庫,角色十分不同」,感受到最大的轉變是所學與實務產生聯繫,他也親身帶領同仁從事研究。他沉思著,理想或使命是做學問最大的動力,然若要持久,「還必須是興趣所在。」

在研究歷程會遇到「投稿不見得順利」,「我要特別提出來分享『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我太太的體諒與協助讓我無後顧之憂!當時論文投稿到國外期刊要付審查費,當年月薪約新臺幣5千元,投稿一次卻要美金50元,而且往往不是一次就被接受,要承受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若非志趣及家人的支持,根本無法繼續。」

麥朝成未來的研究重心在全球化與經濟整合問題,「全球正處於經濟不景氣及環境暖化的嚴峻考驗,也就是人類對未來正充滿著不確定性。」研究中也體悟到,將區域經濟及國際貿易結合,發展出新經濟地理學,和世界現況結合,並且努力不輟的從事研究工作,因為研究之路永無停頓之時。

審稿經驗受益無窮 投稿熱忱不滅 麥朝成

研究成果的公開發表,是每位研究教學人員必須經歷的過程,但研究成果要在重要的期刊發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被期刊退稿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 Robert Mundell 教授來臺訪問就曾提過,他在擔任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的主編時,自己的一篇論文也曾經被該期刊退稿。的確,退稿一定會降低投稿人投稿的熱忱,但絕對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會痛定思痛,繼續努力投稿,只要你的第一篇論文被接受,第二、三…篇就自然會陸續出來,前提是你一定要持之有恆,準備繼續投稿。

我在Taxes A&M University 唸書時,很幸運地碰到一位著名的區域經濟學家 M. L. Greenhut 教授,他不僅指導我撰寫博士論文,並且把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Journal 等國際知名經濟期刊送請他審查的論文,竟然交給我這個學生來審查。在此過程中,讓本人得到兩點重大啟發:(1)在戰戰兢兢的審查過程中,讓我學習到很多如何審查文章、如何投稿、如何回答審查人意見的各種技巧。這些經歷,對我一輩子的研究工作可謂受益無窮。(2)自己的構思與創新想法不要輕易毫無保留地示人。記得有一次在審查Economic Journal 送來的一篇論文,他是一位英國著名的空間經濟學者所撰寫,本人一看之後,深覺得它與也是Greenhut教授指導的一位學長的博士論文(尚未發表)非常相似,本人特此轉告Greenhut 教授及那位學長,才知道該英國學者曾在該學長論文撰寫期間到本校訪問,並請學長將其部份論文寄給他參考,他也會給予Critical Comments,後來該事件最後以相互和解落幕,但在中間的協調過程中,也令本人感觸良深。總之,對於研究教學工作者而言,博士論文的完成,只是代表研究工作開始而已,在這中間,如果有機會與自己的指導教授或資深的研究教學人員共同撰寫一、二篇論文,學習更多的投稿經驗更佳。總之,如何持續努力研究工作,進而將研究成果陸續在著名期刊發表才是最重要的工作,願與大家共勉之。

NO.876 | 更新時間:2012-11-19 | 點閱:193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