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2-12-10

【一流讀書人對談】劉艾華 VS. 林盛彬 語言學家寫小說 刻劃時代感

文字/歐書函整理 攝影/劉代揚

Q:請分享書中印象深刻的片段。

劉:這本書是描述一位女性裁縫師(女主角Sira)遊走地中海的傳奇冒險故事,節奏相當緊湊,故事中轉折也非常的緊張刺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身上綁著19支手槍,在深夜裡拔足狂奔前去交易現場,最後衝進廁所躲藏而又翻牆跑掉的那段,簡直就像在看警匪片。

林:如劉院長談到故事中緊張的片段,如同007電影,每個章節都有其刺激的地方。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回憶錄的手法,可以給人一個很好的啟發,如同真實人生中會遇上很多的難題,我們可以學著女主角在故事後半段裡的態度,以正面思考的方式去迎接挑戰。

Sira從1936年3月底離開馬德里,到北非Tanger,被情人Ramiro所騙,不僅錢財全失,還背債。這是她人生最大的轉折之一,在我們的社會和時代並不陌生。雖然類似的轉折也出現在書中其他情節,但這可以說是一個基調,所以就特別把它提出來。當主角面對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時,她嘗試去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選擇自我放棄,這是值得當作議題去討論的。如果我們相信生命是好幾個階段的組合,那麼從這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就意味著某種改變,在改變中少不了要面對各種不同,或突如其來的人生轉折。在那當下,作者的提示是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逃避或自我放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在這裡可以顯現。

Q:女主角命運中重要的轉捩點不論好壞都和她當時的情人有關,關於這一點,請談談情感是否為影響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書給現代人一些不同的思考?

劉:情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生中的每個階段,當我們在下一個決定或是做任何選擇的時候,往往都會受到身邊最親近的人所影響。從我們出生起,面對父母、配偶、子女和親人的關係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範疇絕不只侷限在男女朋友之間。因此我覺得作者以情感為軸來鋪陳劇情,是很自然的,也容易吸引讀者;綜觀當今的電影、連續劇或是其他小說,若缺乏情感的要素恐怕也寫不下去了吧!

林:書中寫到「瘋狂的愛讓人變傻變盲目」,從Sira的遭遇就可感受到,愛會讓你變的遲鈍、失去觀察和感受的能力。法國的Paul Valéry也曾說:「我們最偉大的思想,常常就是那些跟我們情感相抵觸的。」這意味著當我們情感力量開始發酵時,如果還清醒,應該對當時想做的決定再做一次思考,從理性的角度來衡量利弊得失。書中的Sira一開始完全把自己的未來交付在男友的身上,走上一條坎坷的路,以致於後來碰到不錯的對象時,也因經驗所致而不敢表達。這不僅可以提供借鏡,也類似現在年輕人陷入狂戀時,常會忘了所有、不顧一切地選擇休學,本書提供了一個很棒的思考,「保持清醒,下某個強烈情感決定時,克制一下,想清楚再行動。」

Q:女主角和雙親之間的互動是本書主軸之一,對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女主角的際遇能給他們什麼樣的激勵?

劉:單親在現今社會很普遍,但以正向角度來看待,這對人生也許是一種勵志向上的動力。即使Sira沒有與父親一起生活,但相認後,他仍舊出自於父愛而給她一大筆財產,即在傳達,不管在什麼原因下的單親狀態,雙親對子女的感情永遠都存在。

林:的確,如劉院長說,臺灣的單親家庭有56萬2,300多戶,西班牙內戰後也相當多。書中,Sira從小就和母親在一起,如同一般孩子過得輕鬆自在,但在她對愛情的盲目選擇後,才使得兩人起了衝突,故事後段Sira還是把母親接到身邊來照顧,顯現出「最親的親人還是最重要的」。女主角的遭遇,讓她學習到寬恕。在父親出現前,Sira並沒有對父親有特別的期待,父親出現後,Sira 也沒有特別珍惜,但最後Sira卻採取接納的態度。我想,親子關係仍然是我們生命情感中,最真實也最珍貴的的慰藉和避風港。

Q:作者瑪麗亞‧杜埃尼亞斯現年46歲,是位學有專精、學術著作等身的語言學教授,談談作者為何要以小人物探討當時的年代。

劉:我想是因為比較容易讓觀眾產生「同理心」,就好像這些故事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敘述方式,故而很多小說、電視劇、電影等也都是以小人物為出發點。若是大人物,就不能隨心所欲的寫,虛構人物比較容易發揮。另外,我覺得作者更厲害的是,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她能將小人物的故事串在歷史上的大人物之間,並契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各方情況,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也都描述的很詳細,感覺好像真的發生這些事情一樣,讓人覺得具有真實感。不過在小說結尾,作者提到了女主角可能會有很多種結局,才又讓人猛然覺醒這是虛擬的!戳破自己故事的這種手法並不常見,作者表現的相當成功。

林:根據作者本身的部落格,《時間裁縫師》El tiempo entre costuras,意即在裁縫之間的時光,這時間可以是個人的、家族的,乃至於一個時代的時光。裁縫,是百工技藝的一個縮影,如你我一般小人物的暗喻,相對於那些可以影響我們生活條件與環境的大人物、掌權者而言,它可以討論的議題包括了對主流的歷史書寫之挑戰,以及個人存在價值觀的建立。作者說:「我們的命運可以是這樣,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結局,因為我們的人生從沒被紀錄下來。也許我們根本不曾存在,即使存在過,也無人知曉。不管怎樣,我們都活在歷史的背面,在歲月密密麻麻如縫線般的痕跡中,真實而隱形地活著。」小說中Sira當然也可悲嘆「為什麼我是裁縫師?」小人物不是歷史學者書寫的選擇材料,不過仍然可以活出美好的生命意義,作者提到:「我從沒受過軍事訓練…但我做的衣服無人能及,…那時我對這樣的雙重身份已經很嫻熟了。」透露出「學有專精而且卓越,其效益不是單一的。」我們學習也一樣,不只是單單為了考試得高分,而是對知識的渴望,它可以從靈魂深處徹底改變自己,在面對未來生活與生命時,有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

Q:書中女主角大發橫財、遭人遺棄、逆境求生、鋌而走險,能為生命帶來什麼啓發?

劉:故事中,我認為女主角個性上的特點是「不放棄」,使她遇到困難卻不容易退縮,也就是說「個性」決定了每個人看待、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同決定之下所面臨、遭遇的事情也都將有所不同。要如何去接受挑戰,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成就及體悟,但不論如何,想揮灑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就要先站穩腳步、盡力做好該做的事、發揮才能,將會得到一定的成就感。

林:如院長說,在本書結尾有很多不同可能性,意即命運有多重可能性,書中提到,Sira第三任記者男友送她一朵從牆壁上摘下來的小花,看似脆弱,但它簡單、毫無矯飾,因此才更加令人怦然心動,這表示生命其實不用太複雜,就是很簡單的完成該做的事情,若碰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抱怨、逃避或過度依賴他人不是解決之道。本書結語表達生命充斥著無數的可能性,這是肯定自我存在的一種暗示,欲往何處發展完全操之在手,我們是否也能懷抱對自己的期許與反思來看待未來呢?

NO.879 | 更新時間:2012-12-10 | 點閱:201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9-20 13:26:09
  • 線上人數: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