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3-01-07

歐洲司司長徐勉生 外交困境成助力 拚出臺灣國際一席之地

【記者謝孟席專訪】2010年一場海地大地震,震起了全世界對於海地的關注,也讓「徐勉生」這個名字頓時傳遍臺灣媒體。時任駐海地大使的徐勉生,是歐洲研究所畢業校友,現任外交部歐洲司司長。雖然曾遭遇在倒塌的大使館中歷經6小時的生死交關,但職業生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不是瓦礫堆中重獲新生的感覺,而是一件件讓他掛上微笑,來自基層人民的感謝。善於溝通表達,卻不輕易表露工作辛苦之處的他,是一位沉穩內斂的外交人員,也是歐洲司年輕科員劉秀亞眼中「一位待人親切的長官」。 就在採訪現場,司長辦公室裡圍了一群歐洲司的年輕職員,與部屬感情甚好的「徐司長」,現場開了個小講堂,開始倒述近30年的外交人生。

從外語到外交 順應天賦發揮長才

回溯大學時期,徐勉生就已展現外交人才的潛能。曾就讀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的他,以優秀的英文能力,在西洋近代史課程中,被指定擔任班上與外籍老師的口語翻譯,徐勉生不僅不感壓力,反而「覺得很有意思!」本身就對外文有興趣,除了修習英文外,還選修了法文,強化外語能力,為他日後從事外交工作種下有力的溝通基礎。樂於和外籍老師接觸,讓他在往後被派駐於法國、塞內加爾、比利時等國時,能快速且深入地和當地各行各業人士「聊天」,「要對當地國情有清楚完整的認知,就要向當地國會議員、計程車司機、媒體記者,甚至向罷工現場的抗議人士溝通,直接了解他們對於該國政情的反應和想法。」徐勉生從學習外語到深入外交,都以「人」的角度出發,從「人」來了解當地社會風土民情和政經情勢。

面臨報考研究所時,原以為歐研所是在研究歐洲歷史,而意外地踏入本校歐洲所後,跨領域的學習讓徐勉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接觸到大學四年從未有過的新觀念,讓我從不同角度思考,有不同的input。」徐勉生也表示,日後進入外交部,「確實是受歐洲所老師的影響。」當時任職外交部的授課老師齊祐時常鼓勵學生,「歡迎來考外交部!」再加上耳聞外交官生活,讓他對外交工作充滿憧憬,因此報考外交部。

外交動力以服務精神為目的

穩紮穩打從基層做起,之後被派駐在塞內加爾擔任一等秘書的3年間,是徐勉生進外交部30多年來最忙碌的時刻。當時駐外館處只有3人,徐勉生得同時肩負多樣任務,連續工作數小時沒時間上廁所,「完成困難度越高的事,內心的滿足感就越高。」個性遇強則強的他表示,「潛能被激發時,反而是我戰鬥力最強的時候,再多困難都能解決,也更有成就感,這是我外交工作最愉快的3年。」而外交工作中,也考驗著機智及靈機應變,常要和不同領域官員商談國情,以增進他國對於我國的了解和爭取立場上的支持,徐勉生表示,縱然準備周全,也會有被問倒的時候,「這時如果答不出來不是陪笑,而是要反問對方的看法。」徐勉生以機智化解尷尬,也展現臨場應變的能力。

「由於臺灣在國際上的處境比較特別,時常需要靠創意和毅力,在一般外交慣例之外執行任務。」他舉例,參與國際組織時,不能使用一般國名,就要想辦法以其他具有彈性的名字來達到實質參與目的,如「中華臺北」一詞的產生;面對如此的外交困境,徐勉生卻打趣地說:「許多國家不用面對這樣的難題,相較之下他國外交人員的工作就沒這麼多挑戰,也少了像我們這樣的成就感。」徐勉生的樂觀及企圖心,讓他在爭取歐盟免簽時更能積極奔走各國間,「和他國立足點不一樣(沒有外交關係)之下,要如何爭取到同樣待遇就要花很大力氣。多年辛苦奔走後的成功,能給國民帶來便利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這正是徐勉生將國父所言,「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徹底貫徹在外交上的精神。

生死交關不如女孩的一雙手

問起外交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他匆匆帶過在新聞上曾大肆報導的海地大地震,「那沒什麼好多談,沒有任何啟發性的意義。」不提外交工作上的風險和艱苦,令他憶起的,卻是在海地大使館服務時,探視我國大使館資助而興建的偏遠小學校舍,「捐助的經費其實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很大負擔,但到學校時,卻收到當地人民滿滿的感謝。最令我敬佩的是,生活環境艱困,小朋友卻都有一顆上進的心,願意花4個小時走到學校上學。」或是他親自去山區探訪當地收容愛滋病童的孤兒院時,「孩童一踴而上,雖然彼此互不認識,但離別前卻不肯放手。」從沒忘記記憶中小女孩緊握他手臂的力道,對於徐勉生而言,外交工作的成就感來自有能力幫助他人,他將獲得的感動化為動力,「外交人員首要工作是維護國家利益,但如果能為當地人做些貢獻,服務他人是我覺得最愉快,且最有意義的事,外交工作就是這樣。」

臺灣外交 源自你我的力量

往來於各國工作,具備豐富的外賓接觸經歷,在徐勉生眼中,臺灣柔性實力不僅來自於看得見的臺灣美食,更來自於看不見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和民主國家有著相同理念,容易形成外國對我國的信任與好感,同時在許多訴求上支持我國。」看不見的國力,也來自於奉公守法和自我要求高的國民,「形成良好的國際形象和國家競爭力時,其他國家自然願意和我們交往,所有國民對外交工作都能有貢獻,同時,所有人也應該培養包容心尊重他人,形成和諧的社會,才能得到國際間的尊敬和友誼。」

透過30餘年來在各國從事外交工作的心得體會,徐勉生回到臺灣後,將「外交精神」帶到各個角落,上至外交人員,下至一般國民,透過小小的舉動與價值觀的堅持,徐勉生讓我們知道,外交工作可以不再那麼嚴肅和遙遠,「無論身為外交人員與否,任何人都可以為臺灣外交有所貢獻,也就是全民外交的精神。」

NO.883 | 更新時間:2013-01-07 | 點閱:429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9-13 17:51:28
  • 線上人數: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