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14-05-12

邱漢平:翻譯研究不應遺漏生命科技

淡江學術圈

學術研究人員專題報導 ─邱漢平:翻譯研究不應遺漏生命科技

文/夏天然採訪整理報導

走上文學研究之路

「真正感受到念文學的樂趣,並由此對自己所學產生信心的,還是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後。」邱漢平談到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英文系唸書的經驗,由於對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修課範圍不限於英文系,也擴及專門研究文學理論的比較文學系,以及專門從事文化研究的人文學系。

英文系的訓練,讓他學會分析文本。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的訓練,使他在作文本分析時,更加知道如何切入問題、運用文獻,把議題的探索導向學術研究的尖端。

專長領域的養成

在明大選修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時,邱漢平首次接觸德國文評家班雅明的著作。當詢問班雅明的核心思想為何時,邱漢平以一個句子作答:兩個消失點接近處,是啟迪與創造之所在。「在兩種思維交接或兩種文化接壤處,由於單一視野再也不適用,創造性的想法較易迸現。班雅明也從聖經詮釋重兩行文字之間的言外之意,說明翻譯所處的中介位置,創造性就此產生。」同樣重視兩種不同觀點之碰觸,並從其中找尋流變或創造契機的,雖然還很多,但德勒茲是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哲學家傅柯曾說,20世紀可能要稱為「德勒茲世紀」。德勒茲的論述屬於存有論,跳脫實證面向而指向更真實的層面。

邱漢平說,不論班雅明或德勒茲,都是這1、20年來文學與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思想導航者,他們的思維影響人文學科的研究至鉅。很幸運的,他在2、30年前求學時有機會接觸這些理論,此後一直受到這些進步思維引導啟發。

研究歷程

在執行國科會(目前改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期間,邱漢平曾數度擔任整合型計畫之總計畫主持人。1998年開始,為期2年的「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整合型計畫,團隊成員包括目前在臺灣做翻譯研究的主要學者。邱漢平主持的第二個整合型計畫為「建構批判性的跨國文化流動研究」,為期3年;緊接著的第三個整合型計畫為「新興文化與人文知識」,也是3年。這兩個整合型計畫,主題都與全球化相關。

1999年他獲國科會遴選,於7至8月參加國際人文理論學院在西班牙舉行的5週研習營,對文學如何反映網路瞬間串聯全球使用者的趨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一起研習討論。不久後他獲得國科會海外進修補助,於2000年8月前往英國華威大學,在哲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半年,研究班雅明理論。

邱漢平也提到為國科會籌辦外文研習營,認為這個經驗對他的學術研究有幫助。從2004年到2011年,國科會連續7年委託他為外文學門學者籌辦研習營。邱漢平並表示,研習營最重要的任務是介紹外國文學研究的最新趨勢,規畫課程及邀請演講的學者。

研究主軸與成果

在研究成果方面,邱漢平先從申請國科會獎助的結果談起。他從1992年開始申請甲種研究獎勵,到2001年該項學術獎勵最後一次申請的9年間,9次申請得到8次。在專題研究計畫方面,他自1994年開始申請,第一次因不諳計畫書撰寫格式而沒成功,1995年第二次申請時就過了。此後每次申請都通過,且都能1次通過3年期的研究計畫。

邱漢平提到的第二類成果,是專業能力養成。他主持過的3個國科會整合型計畫,其一為翻譯研究,核心思維來自班雅明的翻譯理論。第二個及第三個整合型計畫,都屬於全球化研究,主要的理論框架出自德勒茲與班雅明。他在這6年主持的兩個3年期子計畫,不僅納入東亞,在全球與國家框架下,探討區域有無角色扮演的空間,也持續在翻譯理論層次上研究全球化的跨國流動,並把生物科技的議題帶進翻譯研究的範疇。邱漢平還提到他在整合型計畫後執行的兩個3年期個別型計畫,「德勒茲與生命哲學」、「身體與身動力:從『表現』概念檢視翻譯」,前者與德勒茲密切相關,後者則為班雅明與德勒茲相關理論的比較研究,但都是之前幾個計畫的擴展與深化。

當問到他的研究主軸時,邱漢平回答是翻譯研究,從原本以班雅明理論為基礎的翻譯視野,到把德勒茲觀點整合進來,也從原本以分析文學為主的翻譯研究,跳到分析跨國文化流動涉及的跨界與符號變換。

他接著說,如要把翻譯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就不能遺漏生命科技這一塊,其中涉及的符碼翻譯或轉譯(transduction),如蛋白質與DNA之間的翻譯,基因碼(genetic code)與遺傳特質的轉換,基因圖譜裡由鹼基組成的生命密碼等。不過,邱漢平也警惕自己,把翻譯研究推到生命科技,不能墮入科學領域的窠臼,如以固定公式表達像混沌這種難以想像、無法測量、難以使用且不斷移動變換的狀態,要守住藝術與人文最可貴的作法,如面對渾沌時將其變成能夠感知,並將此有限性推向無限可能,而非將簡化的版本視為絕對真理。

邱漢平回到研究成果的提問,從這些年因為主持整合型計畫或執行個人計畫,談到因此而舉辦的研討會、讀書會及學術演講,以及因為這些活動而出版的文章,或在期刊客串主編的專輯,或在國外結集出版的專書。

他談到主辦4次國內外學術研討會,辦過3個系列的讀書會。最近1次主辦的學術活動,是2013年第一屆德勒茲研究在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議舉行前還有5天的研習營,發表論文的學者來自全球各地,且需要繳交註冊費,是國內少數真正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場研討會最具體的成果,是本校的英文學術期刊Tamkang Review將推出1期專輯,英國的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將出版1本專書。

未來展望與契機

邱漢平在提到未來的展望時說,一方面持續吸收新知識、新觀點,以深化現有的研究,另一方面把已出版的文章擴大改寫為專書,或增添篇章,結合已有的文章集結成書。

他提到沉潛的重要性,因此,將不再辦活動或參與過多活動,避免像以往一樣接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或擔任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總編輯。他認為,靜下心來才能深入研讀書籍,為蓄積下一波的學術動量做準備。

沉浸班雅明的翻譯研究世界

文/邱漢平

文本與理論

在文學研究的道路上,我一直維持理論與文本並進的策略,希望隨著理論知識的增長,對文本的分析與理解能力更為深入。另一方面,也期待從讀過的文學作品,找到印證闡釋理論的適當文本,以免落入空談理論的境遇。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英文系念博士學位時,修課也採行此一策略。除了修英文系規定必修的喬叟、莎士比亞、密爾頓等科目外,修課重點放在英美小說上。另一個修課重點,是文學理論。

大師與我

班雅明是位對我啟發極大的思想家,在我研讀小說及日後執行翻譯與全球化研究時,都從其著作找到關鍵的理論框架。

班雅明(1892-1940)是猶太裔德國文評家,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深受猶太神秘主義影響,其重要性可從他在許多領域的深遠影響力一窺究竟。例如:他兩篇涉翻譯議題的文章,仍是當前翻譯研究最重要文獻;他有關早期德國浪漫主義的著作,喚起學界的高度興趣,也成為研究此領域最重要的文本;他對法國現代詩人波特萊爾的研究,是城市遊蕩與流行文化的寶典;他有關機器複製的文章,是研究電影、流行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著作。

班雅明作品在許多領域發揮的影響力,還可以列出一長串。在寫博士論文時,由於內容涉及小說的事實與虛構面向,必須對小說興起的背景、演變與傳統深入研究,班雅明的文章〈說書者:論列斯柯夫的作品〉,給我許多啟發,也讓我循線研讀盧卡契的《小說理論》。

小說的興起與資本主義制度密切相關。班雅明在其說書者的文章裡,談到小說的興起代表著說書傳統的沒落,後者以口頭傳遞的經驗與智慧,在現代時期因為種種劇變,無法在活生生語言裡呈現。

兩者脫鉤的結果,是以書寫為媒介的小說,轉以報紙類資訊為尚,重視內容可查證,卻罕見讓人低迴不已的人生智慧。這篇文章演繹盧卡契的核心論點:小說是「失去先驗家園後的表現方式」(form of transcendental homeless)。

班雅明與翻譯研究

班雅明翻譯理論處理的並非不同語言間意義的傳遞,而是突顯沒有訊息與意義的純粹語言。他稱詩與神聖面向所寄的,是上帝創造萬物所用的「話語」,以及亞當為動物命名的「命名語言」,這兩種具有無限創造性的語言,都沒有人類習知的訊息或意義。班雅明心目中的翻譯,是把人類語言轉為純粹語言,再從純粹語言翻轉為人類能解的譯文。

NO.931 | 更新時間:2014-05-12 | 點閱:219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04 23:28:16
  • 線上人數: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