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行政革新特刊 2014-11-24

專題演講:臺灣高教發展與挑戰:從人口變遷談起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薛承泰

談到人口變遷,少子高齡化是個重要議題,放眼全世界,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比臺灣更早邁入少子化與高齡化,只是臺灣的人口變遷來得晚,卻進行得快。

以曾在民國74年創下世界人數最多小學紀錄的秀朗國小為例,在25年間,學生數由1萬人降至3千人,銳減了三分之二。

另外,從臺灣歷年人口變遷數據中也可看出。受戰後嬰兒潮影響,民國40年曾有一波生育高峰,人數約40萬。隨著這波嬰兒長大,到民國60年代,又出現第二波生育高峰。並在民國65年的龍年,出生了空前絕後的42萬新生兒。

但之後生育人數就急轉直下,在民國64-73及民國89-99年,有兩階段明顯的生育率陡降。民國92年1.3%的生育率甚至是該年全球最低者,即使是民國101年的龍年生育潮,出生嬰兒也僅約最高峰的近一半。歸咎原因,與臺灣邁入工業化社會、平均結婚年齡延後有關。

由於生育率下降,加上平均壽命延長而造成高齡化,我預估到民國115年底,老人與小孩人口比例會達到2:1,屆時臺灣每5個人就有一位是老人,人口的快速老化勢必會影響到社會各層面。在少子高齡化的趨勢下,高等教育面臨衝擊是可預期的。

民國83年「410教改會」在教改運動中提出,廣設高中與大學、落實小班小校、制定教育基本法、推動教育現代化等4大訴求,揭開了臺灣教改的序幕。

這是因為當時教改的成員,以及為人父母者多是二次大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經歷大班大校及激烈升學競爭。這些人當然不願小孩再經升學夢魘,所以希望增加高中與大學數量,當時教改訴求出發點是善意的。

但一所大學從設立到穩定須10年,並要有可維持30至50年、甚至百年的市場經濟規模。因此擴張高等教育的同時,須思考學生來源。而當時不僅新設學校,還擴大學校招生量,導致大學生總量超過85萬。持續擴張結果,大學自民國95年就出現招生不足窘況。

目前政府及大學都很緊張,因為少子化將在民國105年正式衝擊大學招生,各大學將面臨嚴峻挑戰。高等教育將遭遇至少兩波少子化衝擊,除民國105年外,民國114年(2025年)將是另一波降幅衝擊。

依據民國94年後出生人口剩近20萬推算,民國112年後,每年大學可招的生源都只有14萬以下,將會有三分之一大學倒閉。因此,大學應趁早退場,才有轉型優勢。

對於少子化造成高等教育衝擊的解套,我認為短期方面可將校舍改為社福機構、社會住宅與新市鎮,並招收陸生。長期的策略有3項,第一是提升高等教育與人生規劃(婚姻家庭)的相容性,例如國外大學有提供已婚學生家庭式宿舍。第二是發展大學的特色,以吸引學生,培養競爭力。第三是研究所的新增名額宜以在職者為招收對象。

另外,因應少子化趨勢,年輕人競爭力將是重要關鍵,以臺灣過去和現在的大學景況相比,早期多從上午7時開始上課,現在則多從9時開始,但開學一個月後再觀察,學生多10時才進教室,缺課情形嚴重。

進一步比較兩岸大學景況,假如早上8時到大陸各大學校園,處處可見學生準備上課的積極態度,反觀臺灣同一時間的教室則多半是空蕩蕩。這種學習態度上的落差,比1000顆飛彈瞄準臺灣還驚悚。看看同樣被飛彈瞄準的南韓,正因為年輕人競爭力強,面對北韓的文攻武嚇並無所懼。

因此我期待年輕學子能更具競爭力。也期許高等教育能有所提升,共同來面對少子高齡化的趨勢。

NO.948 | 更新時間:2014-11-24 | 點閱:100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