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於上週六(十九日)舉行的九十一學年度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中開幕致詞全文,本報特此刊出,以饗讀者。內文標題乃編者為便利閱讀所加。
校長、副校長、各位主管、各位教職同仁:
我們今天利用休假的日子,聚集一堂來舉辦本校一年一度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大家共同來探討廿一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課題,高等教育未來擔負的新任務和新職責是甚麼?以及明日淡江發展的新方向。
大學是知識之城
首先我要告訴各位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新課題是甚麼?「大學的功用」(Uses of the University)一書的作者克拉克(Clark Kerr)在其著作中認為大學是「知識之城」(The City of Intel-lect)建立於廿世紀六○年代,由各個學院共同組成的綜合大學,一起來從事知識、科技成長與發展,二十年、三十年教育計畫的擬定及教育方向的掌握,都十分明確。時至廿一世紀,由於世人擔心害怕核戰的爆發、環保的惡化、人口的爆炸,DNA科技的被操控,原子生化恐怖主義的擴散等,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直接受到深遠的影響,需要面對種種新的挑戰。如果說廿世紀高等教育扮演的是刺蝟的角色,具有高深的理想與遠見,但遇到挑戰即傳統式縮成一團以自衛,不去理會外在的挑戰,則廿一世紀高等教育扮演的是狐狸的腳色,牠聰明、狡猾,以顧及各層面的思考模式,抓住不同事務與經驗多變性本質,隨時應付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逃避陷阱,找出生路。因此,克拉克稱廿一世紀是高等教育「狐狸」的世紀,歐美一些教育學者雖然對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的預測抱持猶豫態度,但仍提出一些新看法,也可以說是「狐狸世紀」高等教育的新課題:
狐狸世紀高等教育的新課題
一、強而有力的政府,將大學塑造成「國家之臂」(an arm of state),運用經濟市場的機制將大學轉變成產業發展的左右手,大學逐漸被政府或產業界接管。所謂「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傳統理念將煙消雲散。
二、高等教育不再是六○年代時為國家的重心,而處於無目標的狀態,也可以說高等教育成為漫無目標的社會重心。
三、「遠距教學」的發展,將在廿五年內使大學成為一過時產物。
四、電子資訊的運用取代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驅使學生進入另一個校園管理的電子蠻荒之期。
五、大學是推動國家社會進步的發電機,惟需注意到資源逐漸減少,大學在管理上逐漸失去管控能力,將會變成一隻恐龍怪獸。
以上課題值得我們深思研究,對於廿一世紀高等教育所應擔負的新任務與新職責(new missions and new responsibilities),克拉克認為應該更廣泛與有效率地使用資訊科技,這是教育科技的第四次革命,也是人類五百年教育史上最主要的一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定居式的農業與城市,取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教導學童或學徒的工作,由家庭與旅人轉由專業教師或師傅擔任。第二次革命則是文字書寫的發明,發生的時間與第一次革命同時。第三次革命則是印刷術的發明至現在。第四次的革命則是電子通訊的發展。惟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需要與他人共同研討或溝通,而達成最終結論的一種學習歷程。而電子通訊只是教育上的一種附加性教學工具,沒有任何科技可以完全取代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
生物科技的研發與DNA革命:廿一世紀每一所大學將以生物科技作為研究重心。DNA秘密的解開也相對地引發了一些道德問題的討論,現在產業界不僅為學術研究帶來新的契機,也可能使得教授的學術忠誠度降低。然而一旦奠定生物科技發展的領導地位,也就獲得大學在廿一世紀的持續卓越發展的保證。
高等教育成為在職進修的準備工具,當社會專業職能與高級技術層次持續提昇時,在職訓練就變成必要的過程,大學依據不同市場的需求,開設各種訓練計畫。原屬於市場Ⅰ傳統性大學生,年齡層次在十八歲至廿四歲,已逐漸被廿五至六十五歲非傳統性屬於市場Ⅱ的大學生所取代。其課程之設計皆以市場與工作為導向,教育的目的已經被就業目的所取代。至於原屬於市場Ⅲ的退休人員則渴望學習他們年輕時無法學到的課程,因此高等教育逐漸降低其傳統學校原有特質,而與產業及社會相互結合。要如何保持大學原有之特質,需學校學術與行政領導者精確的掌控。
大學類型衝突越趨激烈
現今由於專業科目層次的增加,將知識細分成更細緻的領域。科目之間的整合與通識課程的設計常有衝突,要如何平衡則需由學術領導者來拿捏。現在大學類型之爭已經開始,「傳統型大學」與「後現代大學」之間的衝突越趨激烈:前者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產物,也是人類進步的工具,推行「理性」、「科學論証」、「追求真理」、「客觀」及「知識的實用」是非政府的,至少保持政治中立;而後者則認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含有政治企圖,可藉由大學這個管道,達成政治目的。因此「後現代大學」也常去挑戰一些傳統思想與社會認同的價值,朝政治化發展。「傳統型大學」對於「後現代大學」所帶來的威脅與挑戰,當然也不會掉以輕心。
這是一個百鳥爭鳴,互不相讓的世界,大家彼此衝突,互相較勁。政府、工業界分別與大學之間的衝突、新科技與舊科技、老年人與年輕人、DNA革命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傳統大學與後現代大學的擁護者與批評者、全球化與本土化、勞動人口與非勞動人口等等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到處層出不窮,在這種大環境之下,高等教育的發展何去何從?也值得吾人深思探討。
除了以上所提幾點外,克拉克還提出一些對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而難以預測的因素,好像橋牌裡的王牌(wild cards)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出現,譬如戰爭的爆發、經濟的不景氣、新學生運動的發生、教師的組織工會爭取公平與正義、新科技的突破、國際間的惡性競爭等,對我們台灣而言,還有兩岸關係與三通的發展,皆都是不可預期甚麼時候會出現的重大變故。
總括以上所述,似乎高等教育在廿一世紀充滿了不可知的恐怖(fearsome future)。回頭看看廿世紀的高等教育,成就非凡,有著光榮的過去(glorious past)但我們卻不能陶醉在以往的成就裡,更不需對未來感到恐懼,廿一世紀的人類應該有積極向上的目標,努力追求繁榮、豐富人類精神與物質的生活(thrival)。藉著人類的創造潛能,掌控人類演化的過程,負起創造宇宙未來的責任(conscious evolution)。我一直認為人類的未來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上,只有我們自己創造出的未來才是最好的未來(The best future is the created future)。我們都是從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坐待「糖果山」的到來(big rock candy mountain)而要起而行,去努力規劃、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那麼我們現在來探討明日的淡江要航向何方?淡江大學得天獨厚有四座校園,分別座落在淡水、台北、宜蘭礁溪三地及無遠弗屆的網路校園,大學的功用:「教學」、「研究」、「服務」三個領域全部含蓋在內。既可維持「傳統大學」的本質,也可以兼具「後現代大學」的優勢,化解兩者間的衝突,取長補短,互為表裡。
四校園各朝不同方向邁進
首先探討淡水校園發展的方向:經過五十幾年的經營,淡水校園已經成為最美麗花園化的校園,至九十一學年度有八個學院、三十八個學系組,研究所有四十一個碩士班、十五個博士班,因此研究與教學並重,未來以研究型大學為發展方向,積極「創造知識」、「傳授知識」及「應用知識」,挑戰尖端研究,創造卓越研究成果,希望在二○二○年使淡水校園成為具學術價值和聲望的「知識之城」(The City of Intellect),發展策略如下:
一、 大學部學生的量不再增加,採總量管制。
二、 提昇研究所博士班的「質」與「量」,增聘「熊貓」級的專兼任教授,增加博士畢業生的產出。
三、 以研究帶動教學,也即是研究所帶動大學部,其教育計劃及課程重點是:
1.全球化:培養研究生具有全球化的思維(think globally)增強世界語英文的訓練,並於畢業前到國外留學至少半年到一年。
2.嫻熟資訊相關技能,廣泛及有效地使用資訊科技,方便與國際接軌交流,爭取資源。
3.培養研究生未來導向的學習(future-oriented studies)訓練學生具備洞燭機先,掌握未來的思考與能力。
4.開授教育課程,傳授博士生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奠定未來教學生涯良好基礎。
5.鼓勵師生合作發表論文,加強師生研究成果,積極申請專利。
蘭陽校園現正開發建設中,預計要到二○○五年才開始招生,採英式全人通識教育,以英語教學為主,為純粹的教學型大學,是一個「培養人才」的「智慧之園」(Garden of Wisdom)。配合蘭陽地區特色與發展需求,積極規劃可能設立的學院如下:1.人文學院、2.資訊與傳播學院、3.外國語文與全球化學院、4.生命科學院、5.社會科學院、6.事業經營與旅遊管理學院、7.社區學院。並與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簽訂學術交流計畫,將來畢業生欲繼續升學者,可直接進入牛津或劍橋深造。
台北校園因地處台北市區中心,以發展技職教育和終生教育有「技術學院」、「建教合作中心」和「推廣教育中心」,結合社會資源,傳授基礎知識航向「知識之海」(Sea of Knowledge Navigator)。市場Ⅱ與市場Ⅲ的中高年齡學生及退休人員可在台北校園接受在職進修或選讀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修習的課程。
網路校園利用電子科技,資訊網路,創造無遠弗屆的學習環境,加強課程設計,增聘熱心教學的兼任教授,與姐妹校合作進行遠距教學課程。市場Ⅱ與市場Ⅲ的學生也可以利用此同步、非同步或混合式之遠距教學進行正規之大學教育,超越時空,創造數位教育的「探索之域」(Space of Knowledge Explorer)
以上是淡江四個校園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希望今天全體同仁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提出寶貴的意見,共同來打造淡江美好的前途。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