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學習外語儼然成為潮流,甚至就讀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英文,但大家是否想過,能運用所學的語言做什麼?熟諳英、法、西、德、義等5國語言的法文四廖韋呈,正是將此能力發揮淋漓盡致的代表,她甚至希望再接再厲,學習拉丁語,認識英文字母原型。行動力十足的她,提起一只行李箱、背上大背包,握著語言這把鑰匙,熱情地開啟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能擁有語言能力靠的不僅是天賦,樂於學習的廖偉呈平時透過看影集、電影頻道等方式努力學習外文,更善用學校的資源選修德文、西文或英語翻譯學程精進自我,甚至利用週末赴師大「華語師資培訓班」學習如何教導外國人中文。她的努力更在去年12月通過法國在台協會「2015-2016赴法中文助教」初選錄取肯定。在暑假期間,把握每分每秒磨練外語能力的機會,存錢前往歐洲國家旅行,並投身國際志工工作。
大二時,她曾到義大利「Toffia Festival」擔任音樂節志工,大三則是赴比利時「Change le Monde」當環保志工。在旁人看來,擔任國際志工吃力不討好,更會遭遇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困難,卻不減廖韋呈想探索世界,拓展國際視野的衝勁。「當志工時會發現,原來自己是有能力給予的。」廖韋呈說。雖沒有實質報酬,但對她而言,有別於跟團旅行的最大收穫,就是能享受服務過程,期待每天一睜開眼,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
廖韋呈認為當國際志工因時間較長,比短途旅行更能深入認識小鎮,體會當地的風土民情,結交當地朋友。她回想隻身國外的種種,凡事都只能靠自己,也曾有過在機場、火車上過夜的經驗,她笑說,「覺得當時自己好像電機系學生,還要學著動手修冰箱。」更曾目睹一位中國人因種族遭義大利商人歧視、欺負,激起想學好義大利文的鬥志。「有時並不是因為會某種語言而出國;而是出走後發現自己的不足,增加想認真學習的動力」她堅定地說。
除了國際服務,樂於與人互動、分享的她,藉語言優勢在「2014年OH! Study春、秋季留遊學教育展」以及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擔任口譯員,「只要敢說,就會得到不一樣的東西!」秉持此信念,她更擔任TourMeAway嚮導,帶領外國人免費享受旅行導覽服務,認識臺灣之美。
廖韋呈更希望能將國外所學知識應用在臺灣。於是與4位組員以「偏鄉教育服務」為題,參與第四屆世界公民島「有任務的旅行-拜訪100位世界領袖」甄選,在近2千人次的旅行計畫裡脫穎而出。將在今年暑假赴比利時拜訪mobile school創辦人Arnoud Raskin的教育理念與實施經驗取經,將有益的經驗帶回臺灣。她表示,將結合帶回經驗規劃與大學社團合作建立才藝整合平臺,提供偏鄉小學孩童學習才藝的機會。
享受自由生活的廖韋呈,期待未來能自己創業,比起拘謹、一成不變的工作,她更樂於接受不同挑戰,勇於嘗試新鮮事,「不做不會怎樣,做了會很不一樣!」對她而言不只是口號,更是她人生態度的寫照,用行動代替空想,努力實踐自己的夢!(文/陳羿郿、攝影/黃國恩)
NO.959
| 更新時間:2015-03-23
| 點閱:1216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