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7-05-11

底層、新移民與新主體探索

導讀/中文系助理教授黃文倩

《橋》是目前臺灣少數的專業級兩岸文學評論刊物之一,宗旨強調貼近當下社會、文化與人心,目前亦以兩岸「七○後」的作家作品為核心,如何推陳出新,保持品質,回應時代並且爭取更多的年輕讀者的接受與興趣,一直是我接任主編後不斷構思與反省的問題。

專題的設計上,《橋》第4期以臺灣「七○後」詩人林婉瑜(1977-)及其詩作為主體,以「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最後抒情?」為思考視野,透過引薦林婉瑜的代表作,林婉瑜與孫梓評的對談,兩岸閱讀林婉瑜的評析等等,我們想要重新扣問的是:在一個愈來愈光怪陸離、以虛為實的社會和世界,當一種「人在中途」的自欺與悲傷,犬儒、失格、耍廢、早衰已成為新主體想像的書寫主流,看似過於「普世」的抒情詩究竟還能有什麼新意與價值?林婉瑜以她近二十年的相關創作來證明這點。

其次,《橋》第4期延續兩岸作品共讀,請兩岸各8位批評家,評述8位作家的作品─臺灣的作品為房慧真《河流》、顧玉玲《回家》、張耀升《告別的年代:再見!左營眷村!》及劉維茵《小村種樹誌》,大陸作品為黃咏梅《走甜》、王威廉《北京一夜》、馬小淘《春夕》以及工人詩人陳年喜的未刊行的一批詩作。視野上體現了目前兩岸重要中生代作品對底層、新移民與新主體及生活的探索與想像的藝術。

3篇特稿,其一以較為整體性的角度,為我們介紹大陸「七○後」世代作家與作品的「最後的文人寫作」的特質。其二及其三則是洪子誠與王曉明兩位先生在2015年冬天於臺灣淡江大學講座時的逐字修訂稿,分為別〈獻給無限的少數人〉,以及〈與兩岸文學青年談當代文學與文化〉,此兩講的對象均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希望能夠召喚更多年輕世代的閱讀與回應。

NO.1037 | 更新時間:2018-05-22 | 點閱:81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1-08 16:30:55
  • 線上人數: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