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時報論壇 2017-09-28

立足守謙 迎接第五波

徐航健(管科所校友)

創校66年,經歷四波發展,今年如校長所示,進入第五波「共治」之時代,由全校師生共治,並邀請國際菁英蒞臨學校演講,以便潛移默化淡江之「魂」,提升本校在世界之知名度與地位。為落實此目標茲建議:

一、每年由全校師生訂年度方針。二、成立會議中心專責單位,以便有窗口與執行。三、 財務獨立專案專用。四、依需要成立各類訓練班,以便畢業生與社會人士有再教育之機會,會議中心亦可充分利用。五、聯繫各校相互承認學分以便學生有選擇名師之機會。六、成立基金,投資世界名人之股票,如馬雲之BABA等,相信資金交由世界最聰明的人運用,其年報酬大於5%之機率極高。AMZN在百元時,大家認其太貴,至今已千元,BABA年成長率亦高,怎可小看,在校生亦有實習之機會,藉由其成果,亦可提高學校之知名度。

林健祥(化學系校友)

去年風風光光與所有校友們用感恩的心情慶祝「淡江66、燦爛99」。前幾天有幸參觀了守謙國際會議中心,再看著2018年就要到了,2018年是我畢業淡江化學系40年的週年,也是化學系60週年系慶。

回想自己1968年畢業於第一波的淡江文理學院,當年錄取率低,進入淡江後,真得是一番掙扎,然而在系內嚴格的要求及學校自由的風氣,讓我在不知不覺中,磨練了我一生的心念,後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做事到返國翻轉自己父親留下的小公司,能夠有些成就,且能捐助淡江及國外的麻州大學羅爾分校及其它的公益團體。雖然才過一甲子人生歲月,真的說來,沒有淡江四年的成長,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在人生事業上皆達到一定的成果。超越是第五波的口號,個人認為這超越意指淡江大學在今日及未來,不應只是國內的大學,應是能立足淡水,放眼世界的大學,應該自我要求,進入國際化、才能成為我們二十六萬校友及未來許許多多校友引以為傲的母校。

盼大家一起超越自我,讓母校更燦爛於寰宇!

莊智超(建築系校友)

於 1996 至 2001 就讀母校建築系時,個人覺得與其他台灣各校的建築學系相比,最可貴的特

色是推崇多元價值,並沒有一個單一主流價值在引領教學,不同設計方法、理論分析在設計學習上都受到相同的重視,也讓我有許多跨領域學習,帶進我的設計思考中,而讓我後來有機會能到 MIT 求學,並加入 MIT Media Lab 媒體實驗室。在媒體實驗室,我們強調的不是 “Interdisciplinary 跨領域”,而是 "Antidisciplinary 反領域" ,所謂反領域指的是那些重要卻難以歸類在現在研究分類下的研究與論述,在現今變化快速的環境,希望母校能夠培養創造未來的人才,不僅推廣跨領域學習,也能藉由創新突破領域間的界線。

黃介正(戰略所專任副教授)

大學是國家民族的良心,社會思潮的領航,也是治理經營的希望。學校與校友的有機融合,是淡江理念對國家社會貢獻的倍增器,是淡江策略在廿一世紀的再騰飛,是淡江建構跨世代融合的初始元年。

一九九O年代中期,人類進入網路時代,那時出生的嬰兒,今年大學畢業了。從二O一七年起,「網路原住民」的大學生與「網路移民」的校友,即將開始融合,一種青年與銀髮的跨世代、全領域、生生不息、交織並相互學習的開端。

守謙國際會議中心的落成,不僅是校友回饋的世俗觀念,而將會是淡江大學「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三化教育的新搖籃,也將會是青

壯融合與創新思潮的發源地,更將會是淡江第五波段躍昇騰飛的根據地。

林泰君(文學院組員)

保有優勢、再創亮點,是本校努力課題。淺見

如下:

一、深耕產學合作。本人曾應邀至台中一公司擔任內訓講師,發現逢甲大學「夢種子」計畫與其產學合作,並開放學生參與訓練。故而,加強產學合作之深廣度,本校可再精進。二、擴大業界實習。本人於國立大學演講時,發現

學生多積極於暑假實習,對照Career 雜誌調查,「企業實習經驗」為提高工作錄取率因素之冠。本校如能大力媒合及輔導,拓展學生閱歷可期。三、運籌校友資源。校友是本校成就與助力,若能與其所處公司組織發展更密切連結,如合辦學程、就(創)業諮詢等,將是多贏局面。第五波漲潮之際,本校應持續呼應學生、家長、企業及社會期待,以跨單位合作來整合資源,期許再次風生水起。

楊蕙如(資訊處組員)

系統思考,引領未來(Thinking in Systems)

在這個訊息複雜交錯,個體利益與組織利益衝突不斷的時代,行政與教學策略執行,常見複雜難解。運用系統性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可從不同的立場導入問題,化繁為簡,克服盲點,讓各方共同協作,找出問題解決辦法。

近年美國政府極力推動強調跨科跨領域學習的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he Arts and Mathematics)教育,以系統思考的模式引領教學,讓學生以系統整合概念跨領域學習。此外更能教導學生以系統思考,結合跨領域專長,整合人、事、時、地、物各個要素,找出最適方法達成目標。

以系統性思考取代本位思考,便於解決人的問題;以系統性學習,發展學生跨領域專長,則利於解決事的問題。給學生知識,知識可能過時;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更能掌握未來。

游慶怡(全創院辦事員)

本校歷經奠基、定位、提升與轉變四個時期,隨著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落成,這一棟「由校友來說故事」的大樓,除了是第五波的開端外,也象徵結合在校師生與校友的力量,在既有基礎上,以「超越、突破」迎接第五波的願景。以下是個人建議:

一、善用守謙國際會議廳國際級場地,延攬大師級的國際學者來校演講,以持續提高本校之國際學術聲望。二、多方邀請卓越之產業界校友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建立長期且穩定的實習場域,厚植學生之專業競爭力。三、啟動突破性的招生計畫,透過創新的招生策略,增加台灣及海外的生源以因應少子化問題。四、持續爭取並規劃學生大三出國期間參與境外實習的機會,讓本校學生在台灣企業最愛之外,擁有更多海外就業的機會及實力。

第一波:奠基時期

(1950-1980年)

本校英專和文理學院蓽路藍縷,採質量並重政策的時代。

第二波:定位時期

(1980-1996年)

本校正名為大學,引進「全面品質管理」觀念,進入重質不重量的時代。

第三波:提升時期

(1996-2005年)

本校46週年校慶,覺生紀念圖書館啟用日起,提升國際學術聲望,與國際學術同步接軌的時代。

第四波:轉變時期

(2005- )

本校開闢第二條S形曲線,成立蘭陽校園,並以招生之日起,為淡江進入第四波的起點。從此淡江拓展為淡水、台北、蘭陽、網路四個校園。

NO.1044 | 更新時間:2018-05-01 | 點閱:113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