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晏榕專訪】在春日的午後,謝朝鐘老師在研究室忙著為下一次的演奏會作曲,但他卻以愉快的口吻告訴我:「創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這位在學校教授「多媒體藝術」、「藝術與心理」、「歌曲欣賞與創作」等通識核心課程的老師,主張學生們應該是主動學習,而非被動;因此上課他從不點名,也鼓勵他們自由創作,寫出自己所想要的曲子。
從小在嘉義白水湖鹽田長大的他,有著一般農村子弟的淳樸個性,小時候因受祖父喜愛南管與北管的影響,開始對音樂有興趣;而真正在音樂中受到正規的教育訓練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因為學校沒有錢買樂器,所有的東西能省則省,但還是不減對樂器的喜好!」三年中他參加合唱團也學習小提琴。
三月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成功的演出,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在台灣呈現於國人面前;能作出這麼多曲風迥異的曲子,這些靈感從哪裡來呢?謝朝鐘說:「就是掌握情境、結構、文學故事及當時想要掌握的心理狀態等,就可以創作出曲子。」那如何完成一首作品?「就把情境化為音樂,再把詞填回音樂就可以了!」對於這次的演奏會的成功,他謙虛的歸功於各個參加演出的工作人員,他表示一場成功的演出是靠群體而非個人的。
「其實不論你有多深的音樂底子,如果你沒有一顆想要創作的心,那麼多好的樂曲也作不出來的。」他並且又舉出一個例子:「如果今天有兩個建築師,一位很重硬體方面,建材都是用最好的,但卻不顧及到建築物的美觀;而另一位在建構上相當注重藝術的美感,其他方面和對方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創作層面上的不同。」他主張先有創作再有理論,用原創性去思考這樣才有創作的價值。
「我一直相信『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對山卻有著一股特別的感情;因為山給他的感覺是很寬廣的,沒有世俗的煩惱,能讓他從中找到許多作曲的靈感。這次的「台灣組曲之夜」的創作裡他掌握台灣這個美麗之島的景象,藉由音樂抒發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他也主張創作出來的音樂是符合大眾化的,不僅有學術價值,也要能讓一般的聽眾都能夠接受。
在自己的人生中他主張要有藝術涵養,創作是生活的原動力,他不能忍受沒有事情可做的時候,也許就如他所說的:「人可愛之處就在於他超出於可愛的境界。」
NO.49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36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