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1-12-24

王鳳奎:透過交流才能顯現知識的價值

演講時間:十二月十九日PM1:30

演講地點:I301室

演講題目:知識管理———知識真的能被管理嗎?

演 講 人:密蘇里大學王鳳奎教授

主辦單位:教科系

(記者陳國良攝)

【記者李榮馨報導】「知識是活的,透過交流才能顯現它的價值。」我們常常說知識是虛有的、不存在的,因此知識要如何管理,實為一門大學問,尤其在倡導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管理更是知識密集產業的成敗因素。

首先,知識的形成途徑為大量的資料,經過情境化或是整理使它變得有意義,成為資訊,在賦予某程度的附加價值,才成為知識。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開始篩選資訊,對自身無利用價值的則無法成為知識,甚至不知道其內容為何,對受眾來說只是一堆無意義的符號罷了。因此知識的管理就是針對個人及組織,幫助找尋有用的知識,進而加以利用,為組織創造商機及利潤。

知識管理為知識與管理兩大學門組合而成,就知識的特性而言共有以下十種:1.跟著腦袋走,知識是不固定的,人移動,知識也跟著移動;2.隨時可外露的,只要擁有知識的人開口或動筆,知識就可流通;3.價值難以衡量,一種知識的價值多少錢?無法有一公定標準;4.低門檻,進入知識產業不需擔心廠房、設備、資本等問題;5.高回收,透露一點知識所回收的利益十分豐富;6.長期投資,知識是累積而成的,要慢慢培養;7.稀有,資訊雖然多,但真正有用的知識卻很少;8.分享,知識分享後並不會因此而短少;9.盜用,知識很容易被盜用,難以防範;10.彈性的,知識並非有絕對的價值,端靠個人衡量。

管理的學門很多,其步驟包括計劃、整理、安排、執行、領導、控制等,在商業體制下,管理的目的在創造盈餘,而非專業體制則是為了要能產生價值,但都不外乎達到高生產力的目的。

現今的知識管理多從分享的角度切入,目的為將個人知識轉化成組織資源,進而創新、使用,並且透過實做過程,包括建立知識庫,以保存知識,建立聯絡網,促進知識交流,培養知識分享的環境,使知識成為組織資產的一部份。

透過知識管理循環,更可以將知識有系統地運用,從提供知識→取得知識→應用知識→轉化知識→應用知識的步驟,將知識管理的功能發揮淋漓盡致。知識管理更將知識擴展成三領域,包括組織的記憶、學習區域、應用區域,將知識再造,並獲取新知再應用。

但是,知識管理仍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知識到底屬於誰的?是個人還是組織?知識又是如何被衡量?目前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如何應用知識以產生價值?知識雖寶貴但要能有效應用才有其價值。智慧財產權的歸屬,知識該屬於公共財還是私有財,至今仍未解決。

因此在探討知識管理時,雖有許多理想與願景,但仍須大環境成熟,願意知識共享的情況下,並配合健全的體制,知識管理的真義才能被發揮。

NO.489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79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7 18:41:31
  • 線上人數:1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