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姸君專訪】2017年11月,李退之接任農委會副主委,當時許多媒體報導這位史上最年輕副主任是何方神聖?臺大政治系、本校戰略研究所的學歷,搭配上前臺南縣縣(今為市)長蘇煥智的幕僚、臺南縣(今為市)縣政府新聞室主任及教育部政務次長辦公室機要秘書,在2005年參選新營市市長,以167票的微小差距漂亮的輸給對手,2010年當選臺南市合併後首屆市議員,這段從政經歷讓人不容易與農業專業連結起來,李退之以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硏一《專業:你的生存之道》一書來回應:「專業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態度。」
「要說我在農業方面不夠專業,這就對我太不了解了,其實在擔任立法委員蘇煥智的國會助理期間,我已處理相當多關於農業的事務。」李退之說,當年蘇煥智在農業與土地上專業程度為國會立委中數一數二,而臺南縣(今為市)政府亦為農業大縣(市),因此「生長環境及業務範疇裡若要不接觸到農業,還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農委會的業務包羅萬象,舉凡農糧、漁業、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金融、林務、水土保持、水產試驗、畜產試驗、家畜衛生、農業藥物毒物試驗、特有生物研究保育等。上任以來,李退之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各項業務,「其實每個部門都已經運作的相當好,我儘量做好各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繫,站在人民的立場與政府溝通協週,達成政策的改善與落實。」
李退之說,自己的故鄉臺南是個農業大縣,因此對於農村產業以及青年返鄉議題相當關切,他認為有兩個方向要努力:一方面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是扭轉一般人對務農者的社會地位跟認知,這兩者是相輔相成。這半年來,李退之走訪許多農村社區,聽取農民的聲音,也帶回不少需求做為擬訂政策的參考,像是農業缺工問題,雖然有人建議引進農業外勞,但他認為本土勞動力應該組織起來,透過農事服務、農耕團,大量利用農機,達到省工省力。另外也推動農村再生,發展農村社區企業,藉由軟硬體的改善,協助他們找出地方特色,再把地方特色轉成商機,轉成企業化經營,才有辦法支持社區永續經營的目的。
談起農業,談起與土地的聯結,李退之總是三句話不離「台南」,很多人總以為出身臺南、以民進黨身分從政的他,是否來自政治世家?李退之說,父親是退休軍人、母親是家庭主婦,「很單純的一般家庭,但我爸愛看報紙,小時候吃飯時,總是和我們3個小孩談論國際政治。」李退之回憶道。高中時,「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不及格,高一讀了兩年。」他不好意思搔搔頭地說,因此在高二分流時選了社會組,大學考上臺大政治外交系。也許是幼年時受父親的影響,再加上學生時期熱衷於參與社團,對人群事務充滿興趣,種種因素的潛移默化下,李退之人生的職涯歸宿一路朝政治圈的方向發展。
就讀本校戰略所研二時,李退之印象深刻的是在臺北校園頂樓上課的時光,「在當時,那可是我們的小天地。」同學們在課堂上與時任戰略所所長林郁方交鋒辯論,同儕間熱烈討論國際關係與軍事議題,這些畫面歷歷在目,彷彿仍在昨日。其中開設「小國外交現況」選修課的外籍教授尼凱駿,他清晰的邏輯思考讓李退之受益良多,「論述的時候清楚的告訴別人你的起、終點,以及中間經過哪些站牌,岔開話題後,一定要再折回站牌,最後作個漂亮的收尾。」李退之從而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站牌哲學」,甚至將其概念應用在之後的選舉策略上。
退伍後,為了精進自己在國會間的敏銳度及經驗,李退之擔任蘇煥智的國會助理,後來蘇煥智參選臺南縣縣長(今為市),他轉而成為其幕僚,有了這次助選的經驗,讓李退之的職涯履歷與專業更趨完整,也為後來參選新營市市長奠下根基。「2006年間是我最辛苦的一年。」新營市市長選舉失利,失落感排山倒海朝李退之湧上,一夕之間負債累累,加上第一個孩子剛出生,經濟陷入困頓,即使如此李退之仍打起精神、堅強面對挫折,除了一份正職工作,還在三所學校兼課,之後有將近4年的時間投身於私人中小企業經緯航太,從事自己不熟悉的電子地圖、航遙測圖及無人機等業務,透過前人留下的資料、經驗,李退之在短時間擴充自己的知識及工作上需要的技能、專業,呼應他一直在訪談中強調的「態度」及「把握每個階段」。
「退之,是父親對我的期許,凡事謙虛、不強出頭。」人如其名,面對負評也不多做解釋,而用實際行動證明,李退之非地方派系、政治世家,進入政治圈在因緣際會下,他嚐過當選的滋味、落選的辛酸,面對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李退之說:「我的人生充滿轉折,但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會盡心投入。」保持初衷,秉持「專業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態度。」繼續以這個態度,把握人生每段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