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傳系校友陳貝宇,求學時即擁有豐富的經歷:曾擔任淡江之聲廣播電台助理、淡江時報記者,大三時出國交換至美國沙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透過這些經驗,讓她在畢業後展開多彩多姿的海內外工作生涯,包括參與音樂劇《HAIR》四十週年紀念公演、美國麻州政府實習生、任職NGO、公關公司、TEDxLSE、學生部落客、以及目前的科技軟體業。多元化的工作讓她吸收不少經驗,也讓她活用了在校學習的知識,在充滿挑戰的職場中,一步步向前邁進。
多元嘗試汲取養分
我是大傳系畢業生陳貝宇,傳播科系教我的生存之道¬-「且戰且走」的戰略和「不說人話」的溝通技巧,以及,「自信心」,這跨文化工作環境的體驗中,非常重要。當然,「且戰且走」可能不是這麼好聽,就讓我們用行銷的概念重新包裝一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態度。
我在大三時出國交換,畢業後曾參與百老匯音樂劇紀念演出、之後還跟著參議員在麻州政府探險。到舊金山NGO工作後,安居本業兩年,又開始了到其他領域探險。後來負笈英國,待過市場研究公司和工業研討公司,雖然獲得工作簽,但是最後並沒有選擇留下。回台灣後,在陸資科技軟體業上班,主攻海外市場。每一個階段,沒有經過規劃,且戰且走地接下挑戰,無論海內外,每個階段看似互不相干,但都為下一個階段注入成長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各個不同領域的前輩、主管和同事,都引領我看到一個新的世界,很多更成為了一輩子的朋友。
人際溝通職場必備
我並須先澄清,我不信仰所謂「海外工作」。其實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跨文化與跨產業的人際溝通,比跨越地理隔閡還要困難,也更重要。多數人會以為,語言會是最大的障礙,但是這就跟「上大學就輕鬆了」一樣,是一個包著糖衣的謊言。實際跟不同文化相處,才知道最困難的不是語言,是溝通。如果你不懂,可以試著跟理工科的學生談白先勇,跟文學院的學生聊不對稱加密順便解釋一下什麼RSA,包準你恍然大悟。
隔行不只是隔山,連思考邏輯都非常不同,讓你隨時隨地都想大搖他們的肩膀,然後大喊「可。不。可。以。說。人。話!」。但,別傻了,在別人的主場,除非你有強悍的球迷撐場,否則還是軟Q一點比較實在;當然,這並不表示你必須唯唯諾諾,而是更懂得如何傾聽與理解,並且試著擔任轉譯的角色。所以,在跨文化的環境,得訓練自己「不說人話,學說行話」。只是這很難,在各種新的領域,一直被當成「noob」,這感覺確實不好。但是,能不停砍掉重練,其實才是跨文化力很重要的一環。在市場研究裡,一個不能把自己放空的分析員,就不會是一個能反映市場的分析師。
自我挑戰體驗跨域
然而,曾經有人這麼說:窮人靠自身經驗學習,富人靠歷史經驗避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自己身為傳播人,似乎有這麼一點,窮人的基因,同時帶著一點不甘心,和一點不相信。不甘心待在舒適圈,所以一直想挑戰自己的極限;不相信報導客觀,更希望找到真實客觀,所以總是對所有的資訊抱持懷疑的態度;這種不怕死的精神,反而在跨文化的理解特別有效。
踏進陸資的科技領域,是除了對科技環境的獵奇,還有對中國職場的好奇。撇開所有聽過的看過的讀過的報導和都市傳說,身為社會科學的信仰者,只有實際與人相處,才能漸漸對一個文化開始從歷史脈絡上去理解。網路上許多人推薦「狼性」,近年來似乎變成一股潮流。我卻認為「適才適性,知所進退」,才最恰當。當然,可能我非常幸運,遇到的老闆和同事,都保持著科技圈的創業精神,在他們身上看到很多新的思考模式。但是,最困難的,不是辦公室政治,反而是溝通語言。多數人認為,因為都說中文,所以中國大陸的機會,可以讓自己沒有語言隔閡和障礙,我只能說,這真是太天真了啊!
溝通之所以困難,不在語言本身,而是文化語言符號(connotation),剛開始進到公司,我很常拜託大陸的同事用英文解釋,才能確切了解對方的意思,甚至因為不在同一個空間與文化中,而遇到不少邏輯和價值觀的問題。更別提社會科學的千迴百轉、傳播的快節奏跳躍思考,放在二進位零和一的線性世界,就像是傳說和皇室,像是英國和美國,有一點競合,但是有一點互補,不過,多數的時間,你會覺得自己是畫家常玉筆下「奔跑的小象」-他曾跟朋友說:哥畫的不是象,是孤獨。
堅持自信創造價值
這也是最大的課題,自信。自信不是對自己的能力毫無懷疑,而是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所堅持。在倫敦政經學院時,所有的理論是各種形而上,只能是過眼雲煙,但有一個觀念深得我心-「異他性(otherness)」,在所謂主流文化中,以旁觀者的角度,認識身為異類的自己(Mead, 1934)。每一個領域的嘗試,都像是多認識一點自己的過程,可能像是高空彈跳,當人被逼到角落,總是會突然想通很多事情。過去在文化同質性高的美國,人種的群聚性和文化依附感非常強烈,短暫的美國歷史中,他們的對話充滿了非常細的文化涉及,「融入」就變成一個社會壓力。
但在自我質疑和自我省視的過程中發現,其實轉劣勢為優勢,才是跨文化的學問。我覺得沒有一個文化或產業比較高階,在數據分析的市場調查裡,雖然我跟數字一向不對盤,因為對人文的觀察,可以讓我更快洞察用戶的行為,找出數據支撐;在科技領域裡,雖然跟電腦溝通我一竅不通,但是因為喜歡跟人類溝通,所以能回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針對線上的國外客戶,隻字片語背後的實際需求更容易掌握並推導出解方。而站在使用者角度,科技人不太重視的資安和付款問題為什麼重要,也就靜靜地浮現出來。
態度至上圓滿溝通
我建議學弟妹,面對職場,態度絕對大於知識,能夠有解決問題的責任感、深入思考的熱忱、團隊合作的非英雄主義,比聽信讒言,無的放矢地展現汲汲營營的狼性,更適合在跨文化環境中生存。跨文化的經驗走起來處處荊棘,就像是玩電動打怪拿成就的過程,好的牌卡總是不在你手上,但最終還是會達成任務。不過,深入敵營時,莫急莫慌莫害怕,敵明我暗、見招拆招,弄不好還不小心吸收對手黨羽,變成並肩作戰的盟友。跳出同溫層的溝通是痛苦的,尤其溝通對象是待在其他舒適同溫層的品種。但是沒有跳出同溫層,就無法看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