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18-05-21

中文系社會與文化研討會跨國論學談詩

【記者鄭少玲淡水校園報導】「第十七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於5月18日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HC306展開,由中文系主辦,台灣詩學季刊社、藍星詩學季刊社合辦,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協辦,並結合第十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共同舉辦。研討會以「跨域視野與在地論述」為題,探索今日處於全球化及本土性的光譜兩端,「跨域」與「在地」文學之研究課題,還有兩者對「文學學」之意義,會中共有來自台、美、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與香港海內外知名學者,發表共24篇論文。

開幕式由《藍星詩學》總編輯、中文系教授趙衛民主持,他表示,淡江曾承辦《藍星詩學》編輯事務六年之久,去年底邀請藍星詩社的精神領導余光中先生蒞會演講,但因其身體不適無法前來,改以為會議為文替代。而後余光中離世,對此深表遺憾,並對於近年詩人周夢蝶、羅門、洛夫等人辭世表達深深的哀悼之意。文學院院長林煌達致詞表示,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兩岸四地學者與會,以全球視野和地緣透視研討詩學,期許學者們一同切磋、交流,為詩學產生新的活水。

接著進行兩場專題演講,分別邀請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教授兼資深副校長王潤華主講「海外"五四新詩學"之建構:從海上詩路到《海外新詩集》」以及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廖咸浩主講「重返靈光:本體詩學與現代詩」。前者探討五四新詩運動在海外如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地之發展,對1950至1960年間的流於海外的詩人及其作品做縝密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建構出1949年以來中國五四新詩運動在海外的傳統繼承,同時又融合當地文化,呈現出詩的多元性,以此重構出五四新詩學;後者則以班雅明提出的「靈光」概念,做一透徹的解釋和分析,並以「魅影含意」、「遠近的兩極」是為認識本體及重建本體詩學的兩套重要關鍵,以詩的不斷創造和創新視為本體,提倡透過本體詩學來閱讀詩,概分詩類有三:超越詩、內佈詩、外求詩,指出各種類型的詩如何與本體協商,關鍵在於意象。

研討會總幹事、中文系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2007年由吳思敬、傅天虹、屠岸、謝冕、犁青、呂進共同發起的首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2018年第十屆來到淡江舉行,讓擁有詩歌傳統與文學氛圍的五虎崗校園,增添更多越界、跨國論學的色彩。希望這場邀請到美日韓法中新馬各國詩學名家的會議,能證明淡江人不但很會寫詩,更能論詩。」

NO.1066 | 更新時間:2018-05-21 | 點閱:130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