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8-06-19

哲學的四十堂公開課

導讀:通核中心助理教授王靈康

哲學入門書常見的編寫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議題為主軸,引導讀者漸次進入問題內部,視討論的脈絡需要引述歷史上的學說;另一種則是以年代為主軸,依序介紹歷代哲學家提出的問題與答覆,並且闡釋前後思想之間的關係。這本《哲學的四十堂公開課》較接近後者。

本書英文原名《哲學小史》(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耶魯大學2011年出版。它挑選了四十個單元,介紹的主題從蘇格拉底談「知識能力的極限」、「我們存在的真正本質」,一直到現代的「人工智慧」、「動物權」。不過,雖然各節的內容是依年代順序出場,但是個別的主題前後間未必緊密相連。就這種篇幅規模的哲學史來說,重點自然是深入淺出地介紹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問題和答覆,讀者可以從中尋找自己最有興趣的議題,作為進一步閱讀的起點。

雖說本書在前後思想家間的聯繫著墨較少,但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下,仍然可以讀出一些發人深省的軌跡。有些問題似乎在歷史上隔幾百年就會重現一次,重現的原因正是引人入勝之處。譬如:人是什麼?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什麼樣的知識是正確知識?或者,人應該如何行為才對?什麼樣的社會是好社會?

類似的問題在歷史中之所以反覆出現,未必是因為古老的答覆完全失效,有時候是因為我們需要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表達方式,或是因為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當然,也可能因為人們認為從前的答覆已經不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要求推陳出新。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似乎永遠都追不上提問的能力;所以,問與答的事業不會消失,只有起伏。

作者在這本書裡使用「牛虻」的典故來銜接首尾,生動地描繪了哲學家從古希臘到電腦時代都不改的永恆角色。牛虻是種討厭的害蟲;從前,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城邦有如一匹駿馬,自己則是上天賜給雅典的牛虻。但是雅典遲鈍了,所以需要牛虻來騷擾一下方能激起它的雄風。雖然蘇格拉底這隻牛虻被他的同胞給拍死了,但是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需要這種看似不識時務,實則真心關切人群的逆耳之言。於是,在我們今日為人工智慧崛起而興奮鼓舞的時候,惱人的牛虻又飛出來問:電腦的思考算不算思考?◈

NO.1069 | 更新時間:2018-07-31 | 點閱:177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10 08:40:09
  • 線上人數: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