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花園 2020-10-12

【心靈花園】人際距離

資料來源/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提供

大學是一個人成長階段中轉銜進入成人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許多人漸漸地將重心從原生家庭中,轉移到自我、人際與社會當中,也因為面臨了要從原生家庭中獨立的狀況,尋找與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真的了解人際關係嗎?

什麼是人際距離?

在我們談論關於人際關係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人際距離,而人際距離包含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空間距離顧名思義即是兩個人之間物理上的距離,而每個人對於感到自在的距離並不相同,在面對不同的人際關係時,也會有所差異。

人際距離中的空間距離

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認為人會因時間與地點,有四個不同人際空間距離:

1.親密的人際空間距離(15-45cm)

最親密的人,親密距離只允許最親密的人(愛人、至親)進入,並進行擁抱、親吻等私密的互動。

2.個人空間距離(45-120cm)

私交朋友間的距離大概是好友或夫妻在公共場合維持的距離。維持這個距離,代表你願意與對方建立溝通關係。

3.社會關係的人際空間距離(120-350cm)

這種距離的溝通通常發生在職場的商業或社會行為上,通常是銷售員與顧客或是同學、同事之間的距離。

4.公共場合的人際空間距離(超過350cm)

這是最遠的一種人際距離,可能是教授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距離。當然對每個人而言,這樣的距離可能不太相同,但Edward T. Hall的觀點或許可以當成參考,在我們和他人相處時,保持一個讓彼此舒適的距離,或許也會是人際關係中的關鍵。

人際距離中的心理距離

而空間距離之外則是心理距離,比起空間距離而言,心理距離是一個比較抽象又難以意會的概念,比較具體一點的例子就好比是當伴侶與朋友提出相同的要求,或許對個人而言會比較傾向接受某一方的要求;又或者是家人和朋友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不同的對象對每個人而言會有不同的重要排序,有時候也會決定我們要接受他人的要求、邀請或者拒絕,而對個人而言,當其他人跨越了自己設下的心理距離時,通常是會感到相當不適的,所以在人際當中,先分清楚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距離,在考慮如何與他人互動,可能會是處理人際關係比較好的方式。

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不論是空間上的或是心理上的,讓自己和其他人都能在人際關係中擁有較自在與舒適的經驗,除了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能夠更自在以外,或許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如果你有人際方面的困擾,但又苦於沒有人能夠討論,也找不到方法解決,歡迎你到諮輔中心來和老師聊聊,或是來信至心理健康操心理諮商信箱,相信都能有所收穫!

NO.1111 B | 更新時間:2020-10-12 | 點閱:109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3:16:15
  • 線上人數: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