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0-05-08

席慕蓉:誰說什麼年齡就要寫什麼?

講者:作家席慕蓉

題目:也談蒙古也談詩

時間:五月四日下午三時

地點:B604

主辦單位:女性文學研究室

【記者蔡欣齡整理】席慕蓉所談的蒙古,是教科書上所沒有的一切。她直率又熱情的言談,似乎不見《無怨的青春》裡的細膩;正因為有詩收容她難以明說的情感,所以她不怕自己在現實裡是這麼個粗心大意的人。

座無虛席的教室裡,幻燈片流轉著蒙古的景致,每一張都含藏著席慕蓉豐沛的感情。第九節有課的同學,帶著蒙古的天空、花草、山湖而離開;第八節下課匆匆趕來的同學,感受到的是席慕蓉對蒙古欲罷不能的情懷。

「這是當地的蒙古孩子,後面是他們的腳踏車,白色腳踏車是姐姐的,黑色腳踏車是弟弟的。」聽見這番解釋,在場同學們都笑了,因為草原上根本沒有腳踏車,由幻燈機投射出來的只是兩匹馬。幻燈轉動著圓盤,出現一個長頭髮、好奇地仰望她鏡頭的小孩,席慕蓉說:「這是一個小男孩。」什麼?現場一片嘩然。「對對,但是當地的規矩是說,如果三歲忘記剪頭,就要六歲才可以剪;他三歲的時候,父母親忘記幫他剪了,現在他五歲,要到明年才能剪。」

要用一個小時把蒙古的人文、地理、歷史講完,其實並不容易,「我們對蒙古的了解太少了,但這不是你們的錯,親愛的小朋友,不要慚愧的把手遮住臉,這是我們大家的錯。」從以前開始,漢人經常被北方游牧民族趕來趕去,基於民族的仇恨,歷代對蒙古民族的翻譯名稱就不太雅觀,例如匈奴、玁狁、葷粥等等。這些年生日久的觀念,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對異族的看法。

這些影響,對席慕蓉產生許多說不出來的委屈。初中時,她以長期的沈默來回應地理老師對蒙古的奇怪解釋,她的妹妹還在課堂上跟老師吵起來,「另外一個蒙古孩子,甚至哭著走出教室」;一瞬間,她痠了鼻頭,哽了喉嚨,眨著雙眼,硬是讓淚水昇華。如同張系國曾經寫過一位原住民學生,承受著全班同學的嘩笑一樣,這種歧視的情形,跟臺灣原住民很類似。她也提到,長期以來,女性文學受到性別觀念的錯誤對待,也跟蒙古文化的處境有相同之處。

席慕蓉的詩還沒有暢銷以前,性別角色對她而言並沒有什麼差別,一旦成名之後,外界開始以女性詩人的身份討論她的作品,有些視角就令她不解了。在《無怨的青春裡》,她寫的明明是一種回顧,有人卻說,已經結婚的人不該再為賦新詞強說愁。「生命不是階梯啊!誰規定什麼年齡就要說什麼、什麼性別就要寫什麼?」

在席慕蓉的生命中,詩是直覺的情緒感受。她把說不清的情緒,用簡單的文字表達出來,也在寫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情緒。同樣的,席慕蓉希望同學們往後看到她的文章時,能靜下來看一看,「也許今天說不出來的東西,在那時候寫出來了。」

NO.434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9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01-09 19:55:24
  • 線上人數: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