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0-04-25

壓力與自殺──從一個研究生之死談起 \學輔組

案例:志華是某系的研究生,在學業的路上,志華一直都是很順利的,從來不曾重考,研究所也是

在大學一畢業之後就考上的。家裡成員單純,爸爸、媽媽、加上還在讀高中的妹妹,家庭氛

還算和樂,爸媽從小的教育方式也屬開放民主。志華卻在中秋節的前一天選擇了以專業的手

法結束了他二十幾年來的生命,他的父母親不敢相信平常待人和善、極具愛心又孝順的兒子

,居然使用實驗室施打在動物身上的藥劑,過量注射到自己體內,送醫不治死亡。

我們以為人要自殺,一定會有警訊,我們可以用各種推論來判斷志華為何要自殺?但是,最清楚這整件事情的,只有那個再也回不來的志華知道。

因此,如何去預防自殺的事件?從自己做起!

幾乎天天都有自殺事件的社會新聞當我們的飯前開胃菜,不知道是因為大眾傳播系統的發達,讓我們每天都可以接受到這些駭人聽聞的消息,還是自殺率真的是提高了?

一個研究生的自殺事件比起一般的自殺事件更令人嘆息的原因是:我們認為學歷愈高的人對於生活的壓力「應該」更有調適的能力。也有些人認為,都已經讀到研究所了,生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大好前途「應該」都等著這些高學歷的人。有人覺得高學歷的人有比較多的社會資源,「應該」可以尋求到比較好的解決之道。這些想法或許有些部份是正確的,但是有絕大部份的事情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應該」要怎麼發生。

反觀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真正教我們如何調適自己的機會真的是少之又少。

「這種事情忍一忍就過去了,反正現實就是這樣子!」,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上的壓力。

「分手這種事情每天都發生,你又何必這麼難過呢?天涯何處無芳草嘛!」沒有人告訴我們怎麼去處理悲慟的情緒、失落的感覺,甚至接受我們有傷心的權利。

這些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會令我們抓狂,如果不知道怎麼處理的話,就有可能會引起自殺的危機。

自殺的原凶:

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無力感」,當一個人覺得對於某件事情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改變,對於生命失去了控制感,進而覺得生命了無意義,這樣就極有可能會引起自殺的念頭。自殺原因很多,大略包括身體上、心理上及經濟上的壓力。譬如,老人身體健康每下愈況,讓許多老人有輕生的念頭。又如同許多憂鬱的人,對於生活事件覺得無力解決,也想尋死,一求解脫。九二一受災戶面對破碎的家園,面對無力負擔的家庭經濟壓力,所以上吊、跳樓尋短。

因此,如何誠實的面對壓力,處理每天接踵而至的無力感,是二十世紀現代人的必要課題。

如何處理壓力,面對無力感??

壓力人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家庭環境會帶來不同的壓力,不同的年齡也會有不同的壓力,如何處理這些不同形式的壓力,抵抗來自內心的無力感,不妨試試以下的幾點建議:

1.轉換不同的角色:如果你�妳的壓力來源是人,例如,父母親、朋友、男女朋友,可以使用「轉換角色」的方式減輕壓力。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選一個帶給你最大壓力的情境,模仿這個帶給你�妳壓力的人,包括坐姿、語氣、及臉部表情,試著去體會當「施壓」的人的感受,看看你�妳有什麼收穫。去體會「施壓」的人是不是也有許多無奈?

2.記錄自己的情緒指數:當你�妳發現自己最近的情緒處於低潮或者不穩定的狀況,請開始去注意特別是什麼時間、什麼事情讓你�妳很憂鬱或者脾氣很暴躁?那時候你�妳腦中飄過什麼樣的想法?把這些觀察到的記下來,想想是不是某些情境讓你特別受不了?

3.改變想法:告訴自己是有能力的!人生沒有完美的事情,現在自己所受到的壓力,是磨練自己的機會,也因為有這些機會,讓你�妳擁有更多的抗壓技巧。天下沒有什麼「應該」或「絕對」的事,世界也不會因為某人的消失而不再運作,從改變自己開始!

4.宣洩情緒:千萬別把鬱卒的情緒做成一塊塊的磚頭,疊成一座高牆,情緒到了極點的時候,也只能破牆而出,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能把情緒宣洩出來是最好的,「哭」是很好抒解壓力的方式,不管你自己躲在家裡哭,或者找個朋友痛哭流涕,相信將鬱卒的情緒發洩出來,可以維持心理的健康。

5.靜坐或放鬆訓練:每天找個幾分鐘,剛起床的時候也好,睡前的幾分鐘也好,只要找個舒服的姿勢,不一定要坐著或躺著,頭腦不想那些惱人的事情,從調整呼吸開始,再做到臉部、手部放鬆,進而達到全身的放鬆,真正的放鬆會有手腳麻麻的感覺。(若不知道如何做放鬆訓練,請洽B406學輔組。)

6.運動:現代都市人很少有運動的機會,也因為如此,常有許多情緒在緊湊的生活步調中無法得到抒解。每天找個時間做做運動,或者飯後到附近的公園散散步,這些都有助於身心的健康。

7.尋求專業的協助:如果壓力還是大過於你�妳所能承受的範圍,或者你�妳願意針對個人的狀況與老師做討論,歡迎你/妳到B406學生輔導組來,我們有專業的輔導老師和您一同來抗壓!

自殺絕對不是一個抗壓的解決之道,如何綻放生命的光彩才是人生的重要課題!

NO.432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80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3:16:15
  • 線上人數: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