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10-10-25

老時報人的印記:談笑風生挖獨家

文/李亮萱(現為蘋果日報財經中心記者)

如果我沒有《淡江時報》3年的訓練,現在的我恐怕無法應付報社一日數變的角度,一週寫上一萬字,還得在一、兩個小時內填出半個版,或在談笑風生中找新聞、挖獨家。

4年的大學生活很逍遙、很自在,可以翹課、談戀愛。但若沒有一個溫暖的社團支撐我,這4年可能真的白念了。回想在窮學生的時代,一個有電腦、有冷氣、有便當、有稿費的豪華社團,可是人人擠破頭的。或許當年的編輯看我念大傳系,理所當然地讓我成了基本班底,也讓我提早展開記者生涯。

一週交兩篇稿的基本義務對一般大傳系的學生來說並不構成壓力,但卻讓我有很好的藉口每天進出報社。在學校沒有固定座位的我,在報社不但有專屬杯子、還有超大置物櫃。所以除了在報社寫稿、吃飯、午睡、準備考試,我們甚至在報社修起眉毛,玩起交換衣服的遊戲。當然,每個月的慶生大餐也一定準時出席。

《淡江時報》每學期的寒暑訓也是我最好的回憶,充足的經費讓我們這些小記者還沒出社會就可率先與業界前輩接觸。這可不是念大傳系就能有的福利,《淡江時報》培育記者的用心,不是一般社團可以做到的。一直到現在,我的履歷上都還列著在《淡江時報》當記者的資歷。對我來說,這不僅是社團,更是在新聞界的第一份工作。

《淡江時報》給我們的訓練,在出社會後,更有所體會。久久回報社(蘋果日報)的我,竟然巧遇當年同梯的2位記者,都在副刊服務的她們,雖然不是大傳系科班出身,但也都能躋身在全台第一大報中,再再証明淡江時報是我們大學4年中最有幫助的經驗。

3年來,我從學妹變成學姊,但每次進報社,同伴的呼喚都讓我捨不得離開,多年後回到學校,第一站也都還是淡江時報社。物換星移,即使當年的編輯與記者已經各有發展,但是淡江時報社的溫暖,還是從一踏進門就能感受到。

看著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從現任《淡江時報》記者身上看到專注跟熱情。在《淡江時報》的訓練下,這些大學生的思考、反應及談吐,都頗有記者架式、清楚邏輯。我為他們感到慶幸,因為加入了《淡江時報》,在人人可上大學的時代,不致淪為「由你玩4年」。

NO.800 | 更新時間:2011-01-15 | 點閱:173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9 13:17:34
  • 線上人數: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