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19-05-20

【教學任意門】劉少雄 以情感喚醒情感

學習與教學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5月10日中午邀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劉少雄,以「以情感喚起情感—詩詞教學的省思」為題,分享情感教育的經驗。

劉少雄首先指出,人文教育的宗旨,在於教導學生學習「做自己的主人」、「激發與他人合作意願」、「奠定學生根本內在知識」,以及「貫通其外在學問」。他認為文學教育是人文教教育重要的一環,「透過在課程中分享作家的生命情調,進而喚起學生的內在潛能,並激發人與人相應的情緒、建立與外在世界的聯繫。」同時能讓學生學習自我溝通、學會同情了解、梳理負面情緒、激發感官意識、學習創新精神、體認自由真諦。

劉少雄接著提到,詩詞大多數為抒情的文字,尤其大部分書寫著傷感、悲愁等負面情緒,如果只是帶領學生了解其中的意義,是不夠的。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去了解文字背後所呈現的情懷,同時讓學生理解「寫作其實是一種調適的過程,具有療癒的功能,可以沈澱情緒」,俗話說「大悲無言」,能夠將情緒寫出來,就能戰勝悲哀的情緒,這就是「正向的解析」。

至於為何選擇「宋詞」以及「東坡詞」作為課程內容,「詩詞的詮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展現,詩詞欣賞更是一種感動的歷程,讓學生能夠透過文字的理解,與作者的情感連結,是非常合適的情感教育。」劉少雄認為宋詞的精神富有現代意義,來自文人認真熱誠的生命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希望學生能透過進入宋詞的情感世界,學習面對情感的方式以及態度。而東坡詞創作於烏臺詩案後,烏臺詩案使蘇東坡面臨仕宦生涯最大挫折,卻成為他詞作的顛峰期。東坡詞充分反映蘇軾在貶謫生涯中,如何將自己的情懷,由餘悸猶存轉變為隨緣自適,其中有現實的挫折感、對生命無常的感嘆,更呈現出曠達的胸襟。蘇東坡「以詩為詞」(將詩歌語言、題材、主題及風格移植到詞作)反映了現實生活,等於拓寬了寫作題材,使詞與詩一樣富於抒情言志的作用。此舉打破了文體的限制框架,開發自由創作的空間,則是一種為自由精神做了很好的解釋。這也能讓學生明白「唯有在限制中體驗,才有真正的意義。」

最後劉少雄以「不是透過理解而感動,而是透過感動而理解」作結,希望能夠透過課程引領學生思考,理解更多人生的意義。(文/柯家媛)

NO.1087 B | 更新時間:2020-04-04 | 點閱:72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