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4-09-20

《邁進第四波徵文比賽優選作品》第三名:再造克難坡──淡江文化遞嬗之省思

�淡江時報賴映秀

翻閱校史,克難坡建於民國四十三年,當年宮燈草創,五虎崗上只見黃沙,第一屆校友只有十八人,以十八羅漢自稱。而今日擘建中的蘭陽校園,據說亦有一條好漢坡,將修築於林美山赭紅沙土之上,成為學子們步履「樸實剛毅」校訓的必經之道,延續浩浩淡江無限寬廣之境。

這是一條傳承之路,也是淡江人腦海中共同的標記,五十年前創校的十八羅漢如此,五十年後,在寶島後山噶瑪蘭的林美山上求學的新生亦然,這一百三十二階,是逾十七萬校友所親身實踐的克難坡精神,應該被忠實的留存下來。

然而,何謂克難坡的精神?什麼又是淡江文化?誰能一言以蔽之?是日日望觀音山淡水河,臨大屯山望海峽而生的凌霄傲氣?還是夕陽餘暉中,面點點漁舟,心中那一點浪漫柔情?抑或,滿天星斗之下,仰臥書卷廣場,蒼穹之大壯志天成?恐怕,再多的景物描寫,都沒有辦法概括。那麼,既非宮燈,不是瀛苑櫻花,不是蛋捲,不是丟福園慶生,到底什麼才是淡江文化?

文化一說是「人類適應環境和改善生活的總成績」、又說是「一群人的特殊生活方式和生活設計」,一百多年前,英國學者泰勒(Edwrd B.Taylor, 1832-1917),給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有人甚至說:凡是不能解釋的,就是文化。準此,每一個淡江人都曾經參與過淡江文化,也創造著淡江文化,但誰又能真正的一語道破何謂「淡江文化」?

如果我們問問大家,心目中的淡江人是那些?有人可能會跟你談當年李雙澤在崇洋的七○年代,帶領風潮唱起了民歌,或者,作家朱天文曾經以「淡江記」一書,記錄她在五虎崗上的年輕夢想。還是,那位聞名全球的超導物理學家吳茂昆?

可能有人會想到淡江是全台第一所私人興學的高等學府,淡江曾經是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她以蓬勃的社團活動名噪一時,學生們熱情活潑,每年迎新之日,整個校園從大樓外牆到人行道、階梯,一切觸目所及之處,都密密麻麻的貼滿了新生的名字。還有,淡江以「沒有圍牆的大學」自居,強調自由的學風,從來沒有強制的點名制度。代表淡江人的文化圖騰,也從宮燈、蛋捲、到今日的海豚塑像,如潮汐般層次鮮明的與時推移。

現在呢?人們注意到的是媒體上的淡江,是「評鑑第一」的私立大學,擁有「企業最愛」頭銜的學校,有人也稱她為「數位天堂」,因為「機器人足球隊」奪得世界冠軍,搶盡國立大學的丰采。還是相信媒體的誇大渲染,把淡江醜化成「斂財」的學店?

當學生會會長因為投票數未超過最低當選票數而流產,改以網路重新投票產生,幾年來,得票數始終徘徊在當選邊緣;學生議員近年也因為當選人數不足法定開會人數,而經常處於「清談」的尷尬處境;今年五虎崗文學獎截稿之後,投稿數比獎項還少,使得截稿日期一延再延;風光一時的學生四大營隊,如今只剩下「淡海同舟」因學校的支持而延續下來;幾年前,擁有近二十年歷史的「金韶獎」歌唱比賽,一度喊停……,這些事實都在在透露著學生的次文化面臨著活力低落的訊息。

很少人有勇氣對灰黯的一面提出警訊,兼具校友及教師身分的建築系教授鄭晃二是有心人,他在近日出刊「參與錄」一書中,對於社團所產生的次文化給予肯定:「這是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次文化,它提供了許多正規體制無法提供的成長價值。」 但透過社辦鐵皮屋重建事件的參與和觀察,他對於「學生文化只能分配到邊緣的資源,空間處於品質和安全的下游極限,而學生的關注可以輕易抹滅。」提出深層的批判:「這種處境繼續維持著,就表示這裡的大學教育還沒有多元,表示這裡的校園,還沒有準備成為一個值得留念的校園。」

淡江人自豪的自由學風在那裡?沒有圍牆的精神又在那裡?我們常常提醒自己曾經擁有輝煌的歷史,和那麼多的優點,我們的師生對校務滿意度總是偏高,那麼,我們愛的淡江在那裡?一個推展全面品質管理的學校,「顧客」在那裡?不是校友,當然也不是教職員,更不是老師,而是我們二萬七千位學生。如何讓顧客滿意?這是全品管的終極目標,而在此基調之上,我們才有繼續暢談「淡江文化」發展的可能。如果我們不能對於學校的主體──學生,投注多一些的關懷,那麼,「傳統」不過只是五十年歷史的過眼雲煙,將隨著時代的變遷,退居後台。

近日有一所學校的學生們倡議,要求更改校歌、校訓及校徽,挑戰與顛覆學校的傳統文化,引起社會輿論嘩然。當然,改了不一定就比較好,在七年級學生的眼中,那些所謂「不合時代潮流」的事物,也許正保存著最原創性的歷史價值,但至少在這個過程之中,提供了這群人重新檢視自己的機會,革新若能自舊文化反芻而來,自然能有更好的可能。此外,我們不妨分神去讚美那個學校的主事者,真有如此的肚量,大方而且民主的,提供了如此寬闊的討論空間,而這當然也將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顯然,精耕細耘的校務發展目標,和兼容並蓄的淡江文化,是兩個層次。隨著蘭陽校園的新建,淡江又將出現另一條克難坡,帶著學子們通往沒有圍牆的學府,我們冀望這條淡江人心目中的秘密通道,將通往淡江人共同的期望、共同的核心價值,和生生不息的淡江精神而歷久彌新。

NO.581 | 更新時間:2011-08-16 | 點閱:124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