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處主任波特(Joseph Poth)曾建議,每個人應至少學會3種語言:母語、鄰近國家的語言、國際語言。法國學者莫杭(Paul Morand)甚至早在一九二八年就建議要學會三語:母語(基於感情與家庭的需要)、英語(基於國際溝通的需要)、法語(特別針對菁英人士,以期更清楚地認清觀念)。在全球化儼然形成的今天,這樣的觀點應已深植人心。國民外語能力的高低,不僅是個人面對全球化就業市場競爭的基本條件,也是攸關一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競爭力指標!
本校今年再度榮獲教育部私校補助最高金額,這是對本校整體辦學的最大肯定。再者,本校是英語專校出身,集56年外語教學之經驗與優質環境,且為最佳私大,為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與競爭力,對學生的外語能力的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語言學習與其他學門一樣,需要有優良的學習環境、個人學習動力,以及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學習英語為例,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當前全球幾近一億個網站,英語就佔了8成以上。台灣講英語母語的人士及各級英語補習班隨處可見。課堂上有人直接採用外文教科書,甚至用英語授課等等。如此環境還學不好英語,顯然是個人因素在作祟,或是缺乏動機(簡言之,就是懶惰),或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學習語言真的不必太靠天份,環境加上勤勞就足夠了。有人為了想學好某個外語,會主動將自己浸淫在那個外語環境裡,即所謂的「語言浴」。每天固定收聽外語、閱讀外語、翻譯(即「精讀」)外語,時時刻刻在尋找外語對話的環境及機會,甚至養成每天寫外語日記的習慣等等。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很難達成的條件。只要你願意,它們都很容易與你接上頭。學校方面要做的不外:鼓勵同學主動學習,邀請老師多採外語授課,提供更多學習外語的軟硬體環境:包括設置「語言區」,讓同學一到那兒就只能說規定的一種外語,多多舉辦外語演講比賽,多多參加校內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多多安排國際文化觀摩,多多開設外國文化課程,以及吸收更多外籍交換生前來就讀等等。
至於學習方法方面,首先必須認定學習語言絕對要下功夫。不可能如坊間補習班所說的,讓你一個月開口說外語那樣一蹴可幾。它的不二法門就是「努力學習、用心模仿」,而非只是一味追求「脫口」說外語。即便你能很快掌握發音技巧,也不能保證你所言合於邏輯,所說言之有物。其結論就是,我們得先「輸入」(即所謂的「手到」,包括多聽、多讀、多寫、多譯),才有可能「輸出」(說出口)。至於想要與人相談甚歡,甚至暢所欲言、溝通遊說,那更需要「輸入」更多關於這個語言所能承載的一切文化。所以,學習語言也絕不可能略過文化。總之,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少了這個工具,人就容易會變得孤陋寡聞。我們若想有效溝通及獲取更多的知識,就得不斷地累積、閱讀,及增廣見聞!
NO.66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52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