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07-12-03

念茲在茲 建設母校不遺餘力 張純明腳踏實地擴增事業版圖 回饋社會

【記者張家綺專訪】三福氣體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委員會董事長張純明,為本校化學系第七屆校友,曾榮獲2000年淡江大學金鷹獎。建設母校不遺餘力的他不僅事業成就斐然,在文化保存領域中,也投入相當大的心力。「創新,是企業經營的環結;保存,是留住傳統的方法。兩者是互不干擾的事業。」他認真說道。

三福企業版圖廣大,分公司擴及台灣、中國大陸與印尼。1987年時,也與美國上櫃公司Air Products(APCI)合資經營,在2002年正式成為美商企業。即使事務繁忙,張純明始終掛念著母校,懷有深刻的感激之情。他曾於2000年捐贈五百萬元作為本校化學系發展基金,並贈送多媒體與音響等設備供三福會議室(化館C308)使用;今年又再度捐贈兩百萬元回饋母校。

懷想在母校讀書的日子,他露出淺淺微笑說道:「當時的校園風氣比現在封閉,不僅思想較為一元,就連談戀愛也只能偷偷往來,如果牽了手那就是非結婚不可的大事了!」畢業多年再看母校的改變,他發現如今淡江學風開放,學生能在多領域發揮,還有大型的室內體育館能運動或舉行課外活動,感到十分羨慕。

事業蒸蒸日上沒有捷徑,腳踏實地是張純明成功的鑰匙。他認為,經營事業就像歷史一樣,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累積實力與經驗,才能換來更高一等的成就。他語重心長地說:「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三福企業的成長不靠別人,只靠客戶的認同與員工的努力。」這就是三福企業產業成長率每年穩定成長的原因。也因此,才讓根著本土的家族企業,茁壯成長為放眼國際的美商公司。

知人善用與人才培育則是張純明的另一項法寶。他表示,好的領導者,能讓員工依循自己的專長各司其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務求以最有效的能力,完成最多的事情,講究績效與降低成本。因此,培育人才對於公司是十分重要的。他頗有心得地說:「只要經過訓練,人人都是人才。」所以,他不但重視職務執行能力,也注重危機處理、外國語言等能力。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淡大學弟妹,他語帶勉勵:「要成為人才,就要不斷學習,多聽取別人的的意見,並學習表達自我,也要勇敢發問。不僅要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如果有心想往經營管理方向努力,就要研修企管或MBA,讓自己成為多元人才。更要拿出『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企圖心!」

受到美國企業合作的經驗影響,張純明學習國外企業注重員工安全的理念,強調「將安全置入生活」、「預防勝於一切」,創立「中華民國責任照顧協會」;也為保護國人使用氣體安全,與同業共同規定產業安全標準,以供檢查時的安全依據,而創立「中華民國工業氣體協會」,成為台灣產業界產業自主安全的組織典範。他提醒,本校也須重視化學實驗室、校園道路等校園公安。「即使只是玻璃破了,也要趕緊處理。」慎重的態度可見一斑。

此外,他對環保也非常重視,他說:「二十一世紀是科學與方法結合的時代,化學不只是製造,防治污染更重要。」於1985年與化工研究所合作建設廢水處理廠,成效十分顯著,成功改善工廠當地水質,並將此技術帶至泰國分公司。現今不僅只有三福,許多工廠廢氣排放標準努力配合政府標準,使台灣不再充斥刺鼻的化學氣味。張純明語氣肯定地說:「只要肯努力,台灣的環境就會越來越好!」

可貴的是,張純明不僅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對於文物保存也頗有心得。張純明在民國72年買下日治時期建立的「佳山旅館」一半產權,將其地創立為「台灣民藝文物之家」,展現台灣民俗文物與原住民文物的傳統魅力。但為整修此古蹟,至今已閉館五年,更名為「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預計近期再度開館。「之所以從事保存古物事業,並非對某個文化有所偏好。而是能以自己的力量,為社會盡份微薄的力量,是很值得的。」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在張純明身上表露無疑。

NO.69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86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