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08-10-13

王三郎發現納豆激&#37238新菌 獨步全球

【記者張家綺、戴瑞瑤淡水校園報導】本校研究再突破!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三郎及副教授陳曜鴻,分別發現產生納豆激酶的全新菌種--假單胞菌TKU015,及基因突變的斑馬魚,未來可應用於醫療用品及整形美容。

王三郎於本校校園的土壤中最先發現TKU015,此菌將以Tamkang或Tamsui登錄為種名,已經我國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鑑定係屬新種細菌,並向台灣及美國智慧財產局提出專利申請,他希望未來能與廠商合作,應用於保健食品、化妝品及醫療用品的開發。

納豆激酶的生產係以大豆為原料,其製成必須經由接種納豆菌於蒸煮過的大豆,但王三郎發現此菌株後,納豆激酶的生產就不必只依靠納豆菌,且TKU015是以蝦殼等廢棄物為唯一碳(氮)源,不僅可從所得發酵物純化出納豆激酶及甲殼素分解酉每,也能解決此類水產加工廢棄物所衍生之廢棄物處理問題,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其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分別發表於Process Biochemistry及Carbohydrate Research這兩份國際知名SCI期刊。

王三郎指出,納豆激酶可溶解血栓,並可防止與改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對人體健康有莫大貢獻。他目前也致力於如何將納豆激酶基因,轉殖到其他安全可食菌,進而探討如何量化此菌及納豆激酶之生產。

另外,他在淡水及士林公園的土壤中也分別發現其他五株新種細菌,可將蝦殼等含甲殼素的廢棄物轉變為有用的酵素及抗癌物質。他將分別於11月12日、12月4日應邀前往大陸中國海洋大學、日本長崎大學發表此研究。他笑著說:「台灣真的是塊寶島,在眾多科學家認為地球陸地新菌種已被發覺殆盡時,竟能幸運地陸續在這塊土地上發現如此多的有用新種細菌。」

陳曜鴻則是以人工方式製造出10幾隻基因突變的斑馬魚,他們的頭部骨頭突變,造成下巴突出並且多了一個嘴巴。陳曜鴻表示,這是全世界第一次研究發現斑馬魚頭骨突變,有如人類下巴的戽斗,深入研究後希望能藉此治療人類的臉型問題,對於整形美容將有所幫助。

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熱帶魚,近年來被廣泛運用於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或疾病研究,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高,卵的數量多又透明,生長速度快,基因轉殖操作簡單,所以易於實驗。陳曜鴻強調,斑馬魚99﹪的基因已被研究清楚,找到變種基因後,再到人類基因庫找出類似的基因,就可發現頭部骨頭長成國字臉或下巴戽斗的原因。他說:「未來將進一步與醫院合作,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原因後,再尋找治療的方法,便可拯救臉型的困擾。」

陳曜鴻解釋:「我們猜測斑馬魚的細胞核蛋白質Y(NF-Y)是影響軟骨發育的重要基因,人類也有類似結構,因此利用科學方法將NF-Y基因功能破壞後拿掉,發現會造成斑馬魚下巴軟骨構形萎縮亂長,而無法鈣化成為硬骨,把NF-Y基因再放回後,斑馬魚下巴又正常的鈣化生長回來,證明了NF-Y基因與頭部骨骼發育有重要關聯。」

NO.727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90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