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家綺專訪】在生物學界「細菌已即將被發現完畢」的聲浪中,本校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三郎打破迷思,近年來一再發現新菌種,日前更於本校淡水校園的土壤中,發現可以產生納豆激酶的全新菌種─假單胞菌TKU015,將以Tamkang或Tamsui登錄為種名,並已向台灣及美國申請專利。當被問起研究過程的甘苦談,他微笑且自信的說:「微生物對於人們的期盼,至今都是有求必應,只要人類智慧夠或機緣到,所求的物質都可自微生物覓得。」也許就是這份信心與堅持,讓他在目前最熱門的生物科學研究領域中,屢次展現傲人的研究成果。
任教將滿三十年,王三郎於民國92年轉任淡江後,扛起領導生科所的責任,但從不因忙於行政事務,而荒廢鍾愛的研究,到校服務五年多來,每年均獲頒「研究績優獎」,發表了三十篇左右的SCI期刊論文、兩件新發明專利、三件產學合作案、再版一本「應用微生物」教科書,並曾獲台灣農化學會頒贈學術研究傑出獎,以及連續六年被列名Who’s Who in the World(世界傑出人物錄)。今年發現的TKU15菌種,可以產生溶解血栓的納豆激酶,打破只有納豆菌能產生納豆激酶的專屬地位,對於醫學更是一大貢獻。
王三郎始終以「緣分論」看待微生物研究,他表示,微生物種類成千上萬,有時為了尋找某一種細菌,千辛萬苦四處採樣也不見得能順利取得;有時才培養十株細菌,就有一株是研究想要的,甚至生長狀況十分良好。他強調,一切都是運氣,甚至認為,自己會從事微生物研究也是一場意外。大學時鑽研化學,畢業後曾任國中理化老師,因為老家住蘇澳,家裡開魚罐頭工廠,因此對農業及水產養殖深感興趣,所以又前往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學習與水產罐頭加工相關之「農產製造學」,但教授卻推薦他進「微生物利用學研究室」,原本學化學的他,對微生物一竅不通,他心想,「放手一搏吧!」從此以後,他將「微生物」視為神祇,努力專研,也深深為其著迷,想起這段際遇,他不禁莞爾。
「糧食、環境、健康」是人類期望藉由生物科技來改善的三大領域。由於人類生活品質提升,所以藉由保健食品保養身體,及藉由化妝品來養顏美容等「健康產業」,潛力無窮;王三郎認為,淡水得天獨厚,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純相紅樹林,獨樹一格的淡水河與海岸交會處、九孔與海藻等重要水產養殖地的北海岸等,他洞燭機先,將研究方向朝此邁進,率先發表「藉由微生物轉換力量,將原本廉價的蝦蟹殼等水產加工廢棄物,轉變成具有「體內保健」與「體外美容」功效之保健美容成分,不但獲得各界肯定,並已有其他研究者陸續跟進,進行相關研究。王三郎開心的說:「日前發現的『TKU15』,就是以蝦蟹殼等廢棄物做為培養液,培養成功的菌種。」
對於教學,王三郎也充滿熱誠,他常鼓勵學生:「別人之所以能踩著『鑽石樓梯』(國立大學)往上爬,一定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所以,應該期許自己加倍努力,彌補過去的不足,累積明日的實力。」對於微生物研究充滿信心的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在日本唸書時,恩師常激勵我,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就大事。」他期盼本校學生,能時時策勵自己,並懷抱信心,勇敢地飛向屬於自己的藍天!
忙於研究與教書,王三郎談起婚姻與家庭,表情漾滿幸福,他說:「正常時間上下班、不應酬,每晚全家聚在一起吃晚餐;假日全家去散步或逛街,都是美好的快樂時光。」問他與太太的交往過程,他笑著說:「我與太太交往三個月就向她求婚,念理工的人就是這樣,喜歡就會勇敢且明確的說出自己的心意。婚後,即使再忙,每天一定陪太太喝咖啡。」實事求是,凡事懷抱信心、堅持到底的王三郎,果然連談戀愛、經營家庭也不例外。
對於健康產業極有遠見的王三郎,未來將持續相關研究,他說:「最近正與淡水馬偕醫院腫瘤科醫師合作,希望從微生物中提煉出可緩和『阿茲海默症』的酵素。」王三郎對實驗心懷隨緣,對研究方向卻比誰都堅定;即使忙於工作,與太太的相處仍是「再忙,也要跟妳喝杯咖啡」。他總能將「堅持」與「隨緣」放在適當的位置,讓成就在時間之河中,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