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若伨專訪】喜歡沿淡水河,悠閒的騎自行車兜風嗎?喜歡參觀淡水古蹟,體驗歷史文化嗎?經常造訪淡水,你會發現,這文化古鎮在保留史蹟的同時,日漸擁有人文新風貌!沒錯,一群專業建築師及學生參與「淡水河岸遊憩規劃」,從公園建設、到關渡至淡水的自行車道,並整合淡水周邊設施、規劃「觀潮藝術廣場」等,慢慢為淡水注入一股新生命,本校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便是其中一員。
本校建築系系友,民國82年自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回母校任教,黃瑞茂生活在淡水數十年,在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對淡水有深刻的感情與體悟。一生致力於城市景觀設計及空間規劃,對淡水小鎮的付出更不遺餘力,曾參與1996年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淡水鎮規劃案、1999年淡水大屯溪水邊散步道、世界遺址指認活動、執行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等,出版淡水鎮市街段河岸親水空間規劃設計,第三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成果研討會等多本相關論文集,日前更獲選為2008年淡水最具特色藝文創作者。
參與這麼多淡水社區規劃,黃瑞茂因為碩論以淡水為題,開啟了他對淡水的認識與關注,「我總是關心腳下、當下的機會。」隨著子女日漸長大,陪伴他們上學,帶著他們騎腳踏車,發現生活週遭的改變,而引起發想,進而行動。他說:「淡水靠近大台北都會區,過去台北快速的發展,使生活空間、人文設施不足,凸顯出郊區─『淡水』的重要性;但是都市開發過程中,蓋大樓、建捷運等,雖為淡水帶來人潮及錢潮,但也造成生態破壞,環境髒亂及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等問題。」黃瑞茂認為,建築師不該只是等待接受業主的委託,應成為城市裡,帶給大家想像的使命者。過去的建築型態以大量開發房地產為主,建築師只需專注於數字計算,把大樓建起即可,缺乏空間、品質,與人互動的思考模式,十幾年前的淡水也不例外。以建築專業的觀點審視,如何將建築物與人的關係緊密連結,成為黃瑞茂改造淡水的思考重點。
除了依山傍水的好景致,淡水的另一項重要資產及優勢是「古蹟」。黃瑞茂持續3年參與「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希望透過數位化的傳播,將河岸旁的觀光人潮,引至淡水小鎮裡23處古蹟參觀,因此,向文建會申請經費,和淡水古蹟博物館合作,以建立博物館園區的概念,帶領本校建築系學生,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實地操作,建置古蹟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藉由影像、文字、聲音等多媒體結合,發揮博物館館藏資訊傳播的功能並創造完善的終身學習環境,帶動民眾學習歷史、認識古蹟的興趣與風潮。他開心的說:「這項計畫預計後年完成,勢必將淡水古蹟的美好,傳遞全世界。」
說到淡水,黃瑞茂侃侃而談,但問到個人點滴則謙虛不多言,黃瑞茂對於他的生活描述,一如他給人的印象─單純、簡單、舒服,但是對於專業,黃瑞茂一點也不馬虎,他對建築專業的執著和對淡水的關懷影響及於學生,他強調淡江大學處在淡水這塊土地上,應該藉由淡水與台北都會區產生更多的交流,淡江的學生生活在淡水,透過在地歷史文化的薰陶及都市的刺激,應該會有更多不同的創意發想及視野,進而產生對在地文化的體悟,這也是他帶領學生參與淡水社區營造,所希望帶給他們的領悟。
話題離不開「淡水」,黃瑞茂再次強調,「淡水真的很特別!」曾經被文建會指認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經過清朝、日本時代、現代的時光經歷,各種文化、建築疊合在一起,發展出獨特、只屬於淡水的風貌,並且因應世界潮流趨勢,藉由新建造、行動,將淡水的各種風情、分離的空間融合,創造新的城市風格。對淡水的關懷無止無盡,但問及對於自己成就的看法,他僅是大笑,不願居功,並謙虛表示,能用自己多年的專業改變世界,為這片土地出一份力,相當開心。他說:「想做事情不是沒機會,端看你會不會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