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9-04-27

外卡效應在淡江─決策系:管理與科學相輔相成 協助關鍵經營決策

(決策系國內外優秀校友請點選右下角"檔案下載"處)

文/陳OO、林世君

引言

經營決策系暨管理科學研究所為國內唯一經營決策系所,且為國內第一所管理類博士班,其傑出校友分布在各行各業,從國防導向轉型為現在的企業管理導向,特色在培養數量管理的能力,用以解決實務問題與制定決策,其教學、研究、服務並重,並致力與國際接軌,以期培養具國際觀的人才。

系主任時序時

決策系本著追求科學與科學決策之精神,培育社會所需之術德兼備的管理與分析人才,著重數量方法管理及數量化教育,因此特別重視學生的數學背景,也讓學生在選擇科系時對本系特色更了解。今年大學甄試,有58級分的同學申請就讀,平均比以往上升四級分。此外,決策系於1975年創立全台灣第一個博士班,當時著重於計劃分析、系統模擬及技術理論支援國防事務的規劃發展,國防部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我們十幾年間替國家訓練不少人才。之後,所上轉成企業導向,教師大多在國科會爭取計畫及系所友的支援,未來希望能爭取到經費,針對四個領域設立實驗室。在學術表現上,本系所出版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國際化程度甚高,被EI、SCOPUS、INSPEC、MathSci、Mathematical Reviews、Pascal and ZMath等知名國際資料庫所收錄;在2008年 9月被台灣社會科學索引(TSSCI)通知收錄,為全球以學校系所發行期刊之佼佼者。未來本系所期望達成目標是本系所之IJI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國際期刊繼續努力爭取希望在四年內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索引收錄,另外期望這份期刊能委託國際書商發行,以增加本系所及學校的國際能見度,同時期望在既有優良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化,以系所為中心,擴展到系際、院際、校際到國際的合作,以學術研究為基石並拓展產官學的合作研究與服務。

課程四領域造就各方專才

決策系課程設計注重基礎課程的扎根訓練,以培養學生專業的知識,在系所課程委員會中,納入學生、系所友、校外學者專家及業界代表,如華碩品保中心經理吳沛霖、台灣綜合研究院第三所所長戴肇洋、UPS台灣分公司財務經理張君祥等,包括政府機構、製造業、服務業等各行業,活化課程設計與實務內容。教學方式則著重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運用多媒體電腦教學,培養活潑生動的上課氣氛,提高教學品質。並提倡校外教學,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訪問企業界。在產官學方面也多有著墨,如與華碩電腦合作,替其研發逆物流回收研究計畫,此外也將和大安公園食品處簽約,現已著手為其做市場調查、行銷等。決策系課程規劃架構,朝向四大領域發展,分別為「決策分析」如數學分析和作業研究;「企業經營」包括生產管理;「統計分析」利用歷史資料做迴歸分析;「財經分析」如財務管理方面等。

決策系重視國際化,從學生和教師兩部份來看,進行國際的學習與研究的雙向交流。學生部分,時常請國外學者來分享經驗,曾有大三生到國外姊妹校交換一年,碩士班更和密西根大學福林特分校簽有雙學位合作。自95年起,碩士班同學須出國一年,同時鼓勵博士生出國參加會議,拓展國際視野。另外,決策系和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管理學院,簽署異地教學,利用暑假,共同學習兩岸管理實務。教師部分,皆致力於國際化教學研究服務,對於國際學術活動參與度高。

師資研究戰力佳社會服務經驗豐

決策系教師研究能力強,除發表論文數量與質量佳外,國科會計畫通過件數亦多,自95到97學年度分別獲得9件、7件及7件,可提供學生完整課程內容與不同研究主題之學習機會。另外,鼓勵教師參與各項相關領域內的研究計畫、委託計畫及合作計畫、獎勵著作的出版,已逐漸提升本系所在國際學術界之知名度。校際與國際合作方面,本系所與大陸數所知名學府之管理學院合作,共同指導學生論文以及共同進行研究案之推動。此外,每年定期舉辦兩岸之學術研討會,赴大陸進行學術訪問、八年前始辦每年一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之交流。在社會活動上,管科所人才應用所學為社會服務實例不勝枚舉,如副教授陳登源參加勞退基金監理會、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也提供了碩士生實習機會。

強調國際合作學術交流

決策系強調國際合作,目前系所教師與國外大學與研究機構交流頻繁,包括教學、研究與服務三方面,國際學者蒞臨短期講學、學生赴國外修習學位或是修學分;另有教師赴國外短期研究、系教師與國外機構人員研究互訪每年舉辦海峽兩岸及國際研討會,其成果展現在舉辦兩岸及國際性研討會,如與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辦之「兩岸管理科學研討會;另與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西北大學、長沙工業經濟學院、浙江大學等合作之「海峽兩岸管理科學研討會—面向新世紀的中國管理」、北京首都經貿大學舉辦的「兩岸企業發展策略與經營決策研討會」等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另外,亦有學生短期赴國外交流,在95至97學年度共有9位赴復旦及北京中科院等地交流。此外,教師及研究生亦經常赴國外參加會議,甚至擔任主席以增加交流機會系教師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協助審稿、擔任編輯,如:教授廖述賢、時序時等擔任出版資訊與管理科學國際期刊(IJIMS)編審委員會執行編輯、編審委員。

校友憶當年

科學量化數量管理協助決策

新加坡商沙伯亞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俊學

歷史悠久的管科所,顧名思義是要用科學管理,歷年來培養的人才也不計其數,而許多人認為企管與管科的界線模糊,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決策」是企業主管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而管理科學的量化、數量管理,如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也是主管必須了解的基礎。但我認為,不同管理階層,所需專長不同,像是高階主管,在考量決策時,諸多因素不應量化而應質化,例如投資案不是少就較好,而是應分析考量。當時就讀第一屆EMBA,也是唯一商管學院聯合招生、教學的一屆,故每個系所的科目都有所接觸。其中我對管科所最鮮明的印象,就是教師十分專業,準備課程也很認真。當時教授「組織行為」的陳定國老師,對我的影響十分深遠。他的教學不同於一般,他說:「書是自己看的,老師教的是智慧。」上課時,常以歷史印證理論,讓我得以在歷史例子中學到經驗。師承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陳老師,更會利用課餘時間,與我們分享古典名著,教導我們運用書中智慧,加上我本身對文學的喜好,讓我至今依舊時常研讀古籍,充實自己。

數理電腦技巧訓練邏輯思考

中央存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隆政

就讀管科所時,是研究生錄取名額很少的年代,班上五位同學來自不同的背景,在做個案分析(case study)時,常為部分議題爭得面紅耳赤,但也因此收穫良多,我記得當時管科所在課程上特別強調數理和電腦概念,在當時,所使用的電腦技巧,如:以電腦輔助做顯著水準檢測並分析數據。畢業後踏入金融界,管科所給予我的教育,帶給我的邏輯思考訓練、推理,讓我得以利用數據讓論點更詳盡且具說服力,決策上也較有依據。這些都可應用在風險管理risk controlling及模組的建構上。當時唯一較欠缺的,是語言的部份,當時我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證交所的研究部門,英文的文獻多,缺乏精鍊的語言能力,讓我在一開始經過很辛苦的時間,一週三天,6點到10點持續了四、五年,但下了這一段苦功。也深刻體驗到,應該在學生時代要把握機會將語言學好,未來在職場上較易被遴選出國訓練,或是在現有的職場上得到較好的位置,同時語言訓練可以使在學的學生更具宏觀視野,不侷限於眼前利益。

重視數量統計管理

群益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樹源

在碩士後以最高分進入了管科所博士班,使我待在淡江的時間,算起來已超過12年!也因此對淡江的感情更深。淡江最大的特點是與教師密切的互動,可以時常與教師們交換經驗,尤以到博士班後,由於同學來自各方,互相交流對於在職學生而言,比理論更有收穫,如在實務上的經驗,我會將自同學身上得到的經驗運用,寫在報告上,而不只是單純的基礎理論。管理科學的特色在於面對決策時,可以將狀況更詳細的分析,而所需的不只是管理能力。管科所所學對於數量統計管理的相關理論十分重視,這樣的學習也影響我的思考面向,例如一個企業的成本控管,管科所著重量化數據的應用,不論是間接還是直接成本,都與其它的決策環環相扣,管科所的訓練即是將這數據活用於決策思考的方向上。

同儕不同領域整合不同視野

遠雄關係企業公共事務室副總經理兼發言人蔡宗易

成為淡江管科所的學生完全是緣分,當時考量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進修,但教師對學生同樣要求很嚴格,也讓在學時期的我收穫豐碩。記得當時每天早上5點至6點讀書,利用下班讀書到11點才就寢,可說壓縮時間努力地學習,因為時間少,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諸多課程確實使我的視野不同,爾後對工作的處理方式也大相逕庭。如:李培齊老師的「研究方法」教了我許多如何寫論文、找問題、解答的方法,讓我在工作上,常需要寫對政府的建議等文件時,對假設及資料收集得心應手。教授陳海鳴的「人力資源管理」讓我印象深刻,他教學態度嚴謹,又因她的專長,是我的專業領域,便請她擔任指導教授。她的教學方式很特別,會要求學生模擬實境演戲,課後還要交出六百字報告,用這樣的方式刺激我們學習,成效很好。教授陳定國就比較偏向理論,但是不死板,他總是運用領導統馭的專才,和學理整合,也使我獲益良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系上師生一直保持很好的互動,在學校時,對於諸多產業如科技業等並不了解,更遑論管理層面,但藉由同學報告、分享,了解產業從不同領域的管理模式,使我現在的工作,必須接觸各個領域,有極大的幫助。而且我們大家感情都很好,畢業之後,除了有學校的EMBA聯誼會,班上還自發性選出班代,讓老師同學更常聚會,平時一些經驗分享、交流,一起創業投資,甚至是志趣相投與轉換跑道,都是因為EMBA之後,接觸面霎時拓展,視野也不同。

在淡江開發前衛思想

Siemens PLM Software台灣區總經理莊英俊

在我唸書時仍是戒嚴時代,從學風來看,淡江是非常自由的學校,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不再只是死讀書,我們被開發更多前衛的思想,就像我之前待過的職業,許多都和外商公司有關,外商企業原本就是比較開放的地方,所以當我將新觀念帶進去時,自然能貢獻許多。大學我唸淡江電算系,升研究所時,淡江管科所才剛成立不久,裡面分管理科學、系統分析、資訊管理三組,因此我選擇了和電算系相關的資訊管理組繼續研讀,因為管科所是當時的新研究所,所以在師資部分,極大多數是當時留學歸國的教授,所上老師從國外帶回來各種新的觀念及開放的教學方式,讓我們上課時不再被老舊的觀念束縛。身為一個總經理,必須比屬下有更多新穎的價值觀,才能帶大家進步或解決碰到的問題,在這方面所上真的給我很多啟發。

在研究所中,學到的知識基礎非常深厚,我畢業後換過幾個不同的工作,從台灣惠普科技公司資深工程顧問到SAP台灣區技術部執行副總裁、台灣仁科有限公司總經理以及現在的西門子公司,其實這些工作的核心技術都沒改變,只是將所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不同領域中。所以我覺得,學生唸書是基本功,但也要多多參與社團或其他活動,涉獵不同區塊的知識。現在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的英文能力,因為網路上有很多資訊,尤其是國外的網站資源非常豐富,如果我們看不懂英文,就會失去很多汲取知識的機會。

教導數量化經營管理方法

紐約人壽保險公司處經理胡淑貞

記得教授陳定國的「管理理論與實務」是我在管科所EMBA的第一堂課,陳教授對每一個管理的理念,都引用成語、四書五經等經典古籍的智慧,以歷史故事佐證,讓每堂課講授都非常精采。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針對經營管理的一個理論:有了願景就要將它數據化,即訂定目標,然後經由SWOT分析找到執行策略,最後付諸行動。這個理論一直到現在,我仍將它應用在工作上,我更進一步內化為個人夢想達成的指標,也就是把夢想、目標數量成為個人競爭力的策略及實行計畫。

另外,陳海鳴老師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堂課修習起來感覺很辛苦,但收穫也大,當時以分組的形式討論不同議題,並於每週以演戲的形式實境模擬,課後同時也要撰寫報告,老師也會仔細批改報告。另由李培齊老師以英文授課的「定性研究方法」課程,因平時工作較少使用英文,讓我一開始很吃力,每次上課都在鍛練我的「專注力」!但這樣的英文授課,督促學生必須事先預習,也激勵我訓練自己的語文能力,課程結束後,英文聽力確實有進步呢!而管科所強調的數量化方法管理,將數量分析運用於管理上,讓我領悟到任何成果都要數據化,才能顯現或比較其效益,啟發我解讀數據的思維。此外,當時教授時序時的「資訊管理」的課程,以分組方式挑選案例,並以OFFICE工具來設計程式,這門課日後對我使用OFFICE工具的熟悉十分有助益。

"附加檔案:"

NO.749 | 更新時間:2022-05-16 | 點閱:215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0 20:23:51
  • 線上人數:1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