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9-05-11

洞見未來 磚瓦奠基

【記者符人懿專訪】本校榮獲第19屆國家品質獎,本刊專訪創辦人張建邦,請他就本校辦學理念談談全品管的執行,以及獲得國家品質獎肯定後,未來的發展方向。

Q:請談談當初引進全面品質管理的願景,及本校實踐全品管路程。

A:1950至1980年是本校創校基礎期。1990年代本校進入第三波,1996年圖書館啟用,代表本校整體的提升。1980∼1996年淡江已經清楚定位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有文、理、工、商學院;我們強化資訊教育、語文教育,這些都是本校的教學重點。打好基礎、定好方向後,接下來要把品質提升,所以自1990年代淡江就引進了「全面品質管理」(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主要內容包括組織的品質不斷改進,以及發揮組織內部的團隊精神。同時,也引進「品質屋」的概念,校、院與系所都要建構自己的品質屋,以維持組織本身品質的一定水準。而教師與學生也要有所訓練與交流,才能創造高品質的教學環境,所以教師有定期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學生則舉辦一年一度的「淡海同舟」。不若體育館、圖書館新建工程兩到三年就可以看見成果,淡江蓋「品質屋」花了60年的時間,才獲得今日國家給我們的肯定。

Q:本校榮獲國品獎的榮譽是否屬於「馬太效應」的展現,請談談全面品質管理如何促進本校「馬太效應」的產生。

A:世界有世界的文化,淡江有淡江的文化,「馬太效應」就是淡江文化之一。淡江經過60年的發展,已經找到了定位,但好還要更好,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內涵,就是將資源投注在表現優良的項目上,而表現較劣,救不起來的則予以放棄,所以這次的系所評鑑結束後,若有待觀察的系所,我們會考慮直接結束招生,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在評鑑成績較優的系所,使其品質更加提升,使強者愈強。

Q:從此次全校上下團結合作,而獲得國品獎的肯定,請談談「全面品質管理」及「集體協作」的應用。

A:大學的管理與進步因素分內部與外部,對本校而言,內部政策為四個管理模式,外部政策則採「集體協作」。21世紀不但要知識應用還要集體協作,教學或研究都一樣,國內外學校都要合作,而且品質要好、量要大,才能起作用,才會有力量,學校的品質水準才會提高。舉例來說,今年本校出國的交換留學生達到500人,國外學校也有幾百人來到淡江,這就是淡江與各方集體協作,大量且高品質的交流以達到國際化的目標。未來不管是企業或其他教育機構,我們都樂意分享,這也是「集體協作」。除了我們得到國品獎,國內外每個單位都能得到國品獎,這才是全面品質管理最終的目的。

Q:請談談對本校未來發展的期許。

A:未來我們除了要加強就業輔導、國際能力、社團活動、語文能力之外,明年就是60週年校慶了,我們要想「What it was?」也就是淡江的歷史是如何?從英專、文理學院、大學一路走來,這一段歷史如何成就淡江。此外要思考「What it is?」也就是淡江現今的環境是如何?例如:我們獲得國品獎、企業最愛12連霸等。60週年後要進一步想「What it will be?」淡江未來的理想、遠見是什麼?最後,我們還要思考「What it ought to be?」60週年後應該要把淡江變成怎麼樣的學校?這也是全校教職員生、校友共同的責任,讓我們一起集思廣益,共同來完成。

NO.75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54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