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3-03-17

社論:「溫馨校園」要從自律做起

1985年三月,龍應台發表了一篇震動社會的文章:「幼稚園大學」,對於我國當時的大學教育提出了諸多批判,文中主要認為大學教育給予學生過多的接觸與保護,使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引以為殷憂。

時移事往,十幾年來臺灣的教育制度大幅改革,眼前的教育景觀是:臺灣總共有一百多所大學,升學壓力幾已不復存在,轉而朝向學校招生不足的問題,而各種多元的教材與入學管道,似也糾正了教學上以死背硬記的考試導向,而每學期的教學評鑑、師生座談等,更增加了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活絡了教與學之間的關係。在這些改革下,姑且不論學生的程度高低,在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獨立思考、與研究潛力等各方面,倘若問問資深的教授們,當今的大學生較之過往,是否猶有勝之?,則大多數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如果再進一步地追問,現下大學生對自我的管理能力是否更強、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是否更深,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是否更確,答案可能也都是否定的。

因此我們經常聽到師長對大學生的抱怨是:散漫、自私與物質傾向,傳統「讀書人」的那一份理想與執著、清高與樸實,似若昨日黃花了。這樣的現象當是因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價值崩潰,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誤解,在沒有自律與法治觀念下,「自由」與「個人」所代表的不過就是「混亂」與「自私」。

本校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發起的「學生生活教育宣導」活動,三月的主題是「溫馨校園」,包括:「發揮公德心」、「提升校園倫理精神」等十二項,總之就是以現代的觀念重新整理傳統的道德,並對學生「品性」再教育。然而,我們不禁要問,「愛惜公物」、「尊師重道」、「禮貌」、「誠實」、「守法」、「守時」……等,不是每一個身心健全的現代公民所應具備最基本的品德嗎?為何還要在標榜「學習專業知識、研究高深學問」的大學中宣導?不過放眼現實,則此活動確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上課鐘響,走廊上總有人還在大聲喧嘩,下課前數分鐘亦然,是全然不顧及正在上課同學的感受,課堂上拖鞋短褲就不說了,任意遲到、吃吃喝喝、隨意交談、手機未關等等,都顯示了「無所謂」的學習態度;在密閉的大樓內抽煙、亂丟煙蒂垃圾,廁所的骯髒、教室的凌亂,完全不顧後來者的使用權益,美好的校園環境遂被噪音、空污與髒亂淹沒。表面的髒亂喧囂誠然令人痛心,但更教人失望的是這些行為背後,可能更代表了自我要求的鬆散與道德感的不足,試問:一個人缺少了自我要求如何能成就知識上的偉業,而道德感的缺乏又如何讓人期待能將所學無私地回饋社會?

如果一個大學的走廊上貼滿「輕聲細語」、「請勿亂丟垃圾」、「尊敬師長」、「資源應分類回收」等標語,那不啻是這個學校的恥辱,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大學應是一個自由且自律、開放而合宜的學習空間,因此,我們鄭重地呼籲「溫馨校園」的活動,不僅在導正外在行為,更是在於提振內心的公德與良知。尤其,在價值混亂的今日,實應永續地努力下去,而不是只在「淡淡三月天」宣導宣導就算了。

NO.530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27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29 08:19:20
  • 線上人數:2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