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3-02-17

社論:從日常垃圾分類落實全人格的養成

學期伊始,學校將全面實施垃圾分類處理,以落實資源回收和環保教育。或許這樣的訊息在國內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然而在教育體系之下,此一工作的推展其實是全人格教育理念的表現。就此,我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從大方向而言:實施垃圾分類處理是為了讓垃圾有效的再利用,使地球上的資源可以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益,而達到垃圾減量,淨化環境的目的。短視的人總是只貪圖自我眼前的方便與快樂,不願用永續經營的角度來愛護美好的現況,因此造成了環境嚴重污染的事實;事實上,環保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人類的生存空間,我們如何能將破滅的環境交給下一代,使後代子孫生活在灰暗、混亂又不確定的環境裡呢?因此,任何一項環保工作都應該是我們當下的工作重點。

第二、學校擬將此一工作納入服務教育課程的做法,是對於學子們全人格教育的展現,服務課程的目的當然不只是要讓辛苦的教官,帶著大一同學做校園打掃工作而已,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希望同學們學到課本知識以外的人性思考與反省。主其事者將服務課程內容豐富化,更可以表現出服務課程的價值與意義。尤其像垃圾分類這樣的工作,不僅有助於環境的維護,也可以從生活中培養同學們環保的概念和知識。

第三、在淡江如此偌大的校園裡,有兩萬名以上師生一起生活,要確實做好垃圾分類的每一個環節,將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們當然相信主其事者有絕對的魄力和毅力要做好這項任務,然而,要是不能事前做好宣導和教育工作,只是交由少數熱心此事務的社團同學,和不得已而投入服務課程的同學,將無法達成預設的目標。其實,不僅是學生而已,在強調TQM的淡江校園裡,這項垃圾分類工作的展開,也正是另外一種檢驗行政效率和工作績效的過程,亦可由此深入的檢視同仁們的環保概念和行政的配合度。

全人格養成是大學教育的重心,我們看到太多擁有高深專業知識卻缺乏人格薰陶的人,這樣的人小則不懂得經營自我的生活,大則運用專業知能危害社會人群。所以,讓同學從事垃圾分類等服務課程,不僅是大學教育的一環,還是重要的人格養成教育,我們積極的建議學校將這樣的理念和工作,擴展到全校的每一份子。如前所言:要全面實行此一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事實上是一件艱鉅的任務,我們相信主其事者必能秉持理念,堅持到底。更要呼籲全校師生都要共同支持配合。

NO.526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6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3:16:15
  • 線上人數: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