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3-01-06

淡水隨想

從九月來淡江大學短期留學,至今也有三個月了。一個禮拜六的早上,我心血來潮地想要效法伊能忠敬與芭蕉的「即興之旅」,展開我的小旅行。把藍波刀、手電筒、水壺裝進赭紅的背袋裏,我想有這三樣道具的話,那就所向無敵,哪裡都到得了吧!

信步走著,我往淡水真理街的方向走去。沿著大學城周邊的坡路往下,經過商店林立的大忠街,來到了一個大的十字路口。即使是禮拜六的清晨,路上仍有很多的摩托車,在等綠色交通燈亮起之前,它們所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對環境保護上真是不好。從這個角度觀之,即使不看人口比例,我覺得中國大陸的自行車行列反倒是比較可愛。

台灣人多騎乘摩托車,而中國人則多使用自行車,我一直抱持有這樣的印象,我想這種對比應該是錯不了的。從摩托車與自行車的外型結構上來做比較,自然也讓人聯想到兩國在國民所得上的差異。以一個「國家」而言,台灣在整體上已經通過「中產階級」歷練的階段吧!

二十世紀八○年代後半,在中國原本如火如荼進行中的計畫經濟,突然遭逢頓挫,因為國家有嚴重的情事發生,即「天安門事件」。透過衛星轉播,把令人感到衝擊的影像傳送到全世界,雖然當時我年紀還小,但腦海中仍然保有一份鮮明的印象。我在事件發生的數年前,曾與父母旅居過中國,即可能成為天安門事件原本的革命烽火地上海,在那裡度過了半年左右的旅館生活。剛回國時,日本與中國的社會斷層,在記憶中仍具有強烈衝擊的印象,不可思議的是,對於「天安門」事件的影像,也是一樣地印象深刻。

在中國的一些日本合資企業已經注意到,中國共產黨內部守舊派與進步派的公民、學生之間即將發生權力鬥爭。因此,在事件發生的幾個月以前,已經確立了讓中國駐在的現地特派員及其家族回國的策略,我也在事後才知道,我們一家也是基於這樣的理由,為了免受即將發生的亂事所波及才回國去的。

隨著這股潮流,許多的外資企業陸續往海外撤退。以美國、日本為始,英國、法國等世界的一流企業都預感著中國的內亂,開始將人員撤出。於是,那些仰賴外資企業的經濟力與從中獲取利益的大陸經濟(主要是沿海部),自然飽受損害。外資企業的撤退與相關工廠的停工,帶給大陸經濟相當大的衝擊。然而,在風起雲湧的混亂中,對瀕死的中國經濟伸出援手、繼續進出中國的卻是台灣與韓國。利用外資撤退的間隙,兩國的廠商乃乘機坐收對中國投資的利益。我的感覺是,在「天安門事件」契機下,台灣的社會中間層在經濟特區吸取養分,讓他們的經濟生活更加地優渥起來。

看到淡水的摩托車群,竟使我想起衝擊的「天安門事件」,讓我的思緒再回到淡水吧!十字路口的一邊是往淡水車站方向延伸,另一邊則是往真理街方向的小丘過去。那裡的道路比較狹窄,沿著坡路走去,學生導向的餐飲店林立,但是若與淡江大學周遭的環境相比,則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沿途看到一些疑似是真理大學學生的人,給人的印象比較樸質、保守;相對地,淡江大學的學生則好像太過活潑了。

道路的兩側有很多以石灰砌成的牆壁與瓦片屋頂的平房,疑似日本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舊屋,這裏的環境與之前人車鼎沸的大馬路,則有天壤之別。

不知不覺地,我來到了淡江中學。當我在校門口猶豫是否要進入之際,守衛的伯伯主動走過來笑著與我搭訕。他到底在說什麼,我完全不予理會,只是連忙地問說:「我可以參觀嗎」?警衛伯伯便回應說:「可以!可以!」並做出OK的手勢。

我首先進入校史館參觀,裡面展示著淡江中學相關的歷史資料,馬偕醫生的遺物也陳列其中,並配合年表與說明。牆上則掛有歷代校長的照片,隨著年代的推移,歷代的校長竟然在人種、國籍上多所不同,令我感到訝異。有加拿大人、日本人、美國人等不同臉型的照片,即使說這裡是以基督教為母體的學園地帶,然而歷代的校長竟然都是外國人,這也是近、現代台灣史上的一種悲運吧!

以前,我曾經去過二二八紀念館,那裡對於戰前以來的台灣史脈絡有比較詳細的說明,我在那裡強烈感受到台灣的歷代政權幾乎都是外來者所建構的政治與機制。從被作為荷蘭、西班牙等重商主義殖民地化的一個場域開始,經過鄭氏政權、清帝國、日本統治時代,直到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優勢支配時代為止,以馬偕為學祖的校史當中,歷代校長都是外國人一事,令人聯想起台灣一直是受到外來者所統治,作為台灣人的心情寫照,到底可以刻化出如何的歷史物語呢?另外,身為「台灣人」,這樣的國民意識與自覺,又是如何被型塑出來的呢?我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對兩千年以上一直都以天皇作為政治、文化統合者的日本人而言,這樣的感覺是難以理解的。

參觀過校史館、以及淡江中學典雅的建築造型之後,也順道參觀了隔壁的真理大學。不過,在校地內漫步,卻沒有留下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除了對校園內的教會聖堂有些許的感動之外。想到台灣的前總統李登輝翁曾經在這樣異國風情的教育空間中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他曾說過的名言「生•死的哲學」,不知不覺地在想像中有被加入實體的感覺。

從真理街的小丘上遙望遠處的風景,想像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在我心裏充滿著「對未來感到茫然的年輕國度」的一種強烈印象。

在日本國歷史上,大和政權最初興起的時點應該是紀元第六世紀,她與歐洲的羅馬帝國一樣,在開展一段輝煌璀璨的歷史之前,則需要五百年左右的暖身時間。同樣的,台灣至今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經驗,我想從現在起我們將可以對這個年輕國家──台灣的未來,開始有所期待。

NO.52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8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