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1-05-30

陳瑞憲與生活對話 實踐高質感的空間體驗 都市叢林中的隱逸居士 用建築型塑生活美學

【記者翁浩原專訪】只要提到誠品書店,閱讀者對於其獨特的空間設計均感印象深刻,陳瑞憲打破傳統書店的空間設計,以高質感的空間體驗為目標,成功打造出誠品書店的風貌。2004年以誠品高雄大遠百店,獲得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當時,他是唯一的來自台灣的設計師。他說:「從20多年前的第一個誠品開始,我想塑造的是一種生活美學,無論是在買書或是購物上,促使大家重視自己的生活。」

1994年曾被日本Weekly AsahiGraph選為20世紀大中華區最具影響力的五位建築師之一的陳瑞憲,在建築這條路,並不是筆直康莊大道,也曾迂迴。從小就有建築夢的他,因家庭環境選擇淡江化學系,原本要轉建築系,但他仍在家人期許之下完成化學系學業。儘管如此,他和建築系還是有緊密關係,「因為室友是建築系的,有時在旁就幫忙做模型,大部分的時間也和建築系的朋友混在一起。」並常和學長騎腳踏車到「人間仙境」的淡海閒繞,「我和朋友一起辦音樂會、畫李雙澤和Bob Dylan的海報。」他形容在淡江的時光,是快樂的四年,「無拘無束、思想奔放,和朋友一起做喜歡的事情,做些沒有勇氣獨自做的事情,也蠻好的!」

畢業後,陳瑞憲在日本完成未竟的建築夢,「我很清楚知道建築在做些什麼,化學系畢業當完兵後還是想念建築,因為夢沒有斷掉,我沒有跟家人商量,就跑去念建築了,一直做到現在。」他相信許多事情都是冥冥中都有所安排,所以從小就對圖像、視覺富有敏銳度,總是信手拈來,將所見所聞畫成作品。他認為,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天生的能力,「在你的能力裡面,可能在隱隱的暗示你應該要走的路,那就順著你的能力去做吧。」

因此,他懷抱著對事物的熱情,赴日正式接受建築教育,不斷的深厚建築的領域及體驗,甚至因傾心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以實習的方式,進入世界知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那半年對我來說影響很大,因為正式成為事務所的一員,有機會看見不公開的建築。而且安藤對待建築像是自己的小孩,一年內兩次到三次請事務所的人回去看住宅有沒有掉漆,有沒有需要照顧的部份,所以爬上爬下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賞建築,看到細緻的部份,也觀看人家怎麼使用建築。」陳瑞憲從中得到許多啟發,看到建築師和藝術家的連結,也讓他的建築作品中,創造出獨特但豐富多元的空間藝術感。

陳瑞憲遍及作品中港台的作品,從名人宅邸到公共空間,如國立故宮博物院三希堂茶室、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實踐大學新圖書館和行政及教學大樓、遠企購物中心、台中德安購物中心、誠品書局、衣蝶百貨、斐儷珠寶、聯合報辦公室、北京PYE Boutique、張忠謀公館、盧修一紀念墓園等,這些作品都可以看出,他將建築和生活融合一起,形成生活風格,豐富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使人們獲得美的享受及藝術欣賞。

除了建築師身分,陳瑞憲也從事跨領域創作,在2009年和書法大師董陽孜共同合作《無中生有》裝置藝術展。他在台北當代藝術館中建造150平方公尺墨池,灌注3.5噸墨汁,並結合動線的巧思及悠揚的樂曲和墨雨聲,帶給觀眾無比的詩意外,也讓書法藝術的展示從靜態變成動態。「看懂與否,對於欣賞藝術是不重要的,但是直覺的化學作用,及在模糊抽象得到共鳴,這是很重要的。」為了得到更多共鳴,他從閱讀、旅行,探索未知世界,也從傳統中發現文化深度。「越來越知道古老的東西是不簡單的,因此越了解背後故事就越尊敬這文化,並且要花更多時間來了解。」對他來說,無論東西文化,人類歷史是提供現代藝術的詮釋平台,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在簡約中呈現出東西美學文化,並在實品裡獲得印證,如國立故宮博物院三希堂茶室就是他引用宋代的美學邏輯、藏書閣的概念,及運用現代新潮流理念所展現出來的作品。

完成許多設計案的陳瑞憲,對於對沒有蓋成的建築有些許遺憾,他以計畫中的Audi案子(Floating Courtyard)為例,「停留在發想的時,總是最完整美好的。」但是建築師是需要綜合各方面的能力、藝術形式和EQ能力等,因為要和人溝通,「要怎麼把你的東西溝通後,還能保有自己的理想性,而不只是妥協。就像是汕頭大學圖書館的規模之大,要考慮業主及使用者的需求,不可能自己完成,如何把我的意思傳達給夥伴,同時他們的想法也經過消化,再做出決定,這是很重要的。」

「對任何的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無論對或錯,都是你自己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是非常重要的。」陳瑞憲如同穿梭在都市叢林的隱逸山中的居士,藉由自身的美學,在公私領域築起一個個單位。他就像是座連結名為傳統和摩登的橋樑,以富涵傳統意境的美學概念,碰撞出建築的新元素,讓我們能看見建築不僅僅只是遮風避雨的場所,而是體驗、實踐生活的地方。他也鼓勵同學走出虛擬的世界,開拓自己的視野,「書本和電腦得到的世界是虛擬的,要去體驗實境,需要各式各樣的感官去體驗,才是實踐的過程。」

NO.826 | 更新時間:2011-05-30 | 點閱:410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