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希望被別人瞭解的人吧。」試著定義自己的一句話,道出了所有實踐的核心,就讀資傳系四年級的李文豪,經營多個部落格,寫樂評、書評、日記、食記,甚至開網路電臺當DJ,其中一個音樂行銷部落格人次甚至達到22萬,還應邀當起專欄作家。他用文字記錄所見所聞,藉由網路向世界傾倒。回到現實生活中,他也在畢業製作籌辦生活分享會,創造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分享」是李文豪生命的組成,「我就是想要表達我自己,讓更多人有共鳴,知道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個人懂你。」
善於寫作的他,有個響亮的名字,雖然父母的本意並沒有要他成為一個大文豪,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人生,「我比較喜歡說是命中注定啦!」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在臺上念了他寫的作文,李文豪回憶起那一刻,「心裡的感覺可以被大家聽見,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很害羞卻又很興奮。」除了發現自己能寫,他還發現自己對於「被了解」的渴求。
於是李文豪開始寫部落格,以網路為媒介抒發生活情感,但他也陷入身分上的迷失,「不知道哪一個是真實的自己。」大三時進入「TEDxTaipei」實習,TED是一個沒有距離的平臺,讓世界上不同領域的講者說不同的故事。他印象深刻的是,「TED有一個重點是要讓人回到口語、面對面傳播的美好,你會用紙去寫字、用網路去聊天,但我們都忘了最久遠溝通的基礎其實就是面對面講話。」李文豪發覺,網路雖然讓你更快速的瞭解朋友,但若失去了現實生活中的互動,將無法平衡,因為有很多實際的情感是無法取代的。就讀資傳系讓他幾乎天天都在電腦面前,「應該要把大家從電腦前面拉出來,回到現實生活裡互動!」於是他想,如果有一個淡江大學的TED會怎麼樣?如果有一個分享會,讓大家聊聊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那一定會很有趣!」
直到大四和畢業製作組員討論起題目時,每個人丟出了不同的想法,卻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渴求著和這個世界有多一點「連結」。於是「籠裏」團隊誕生了,他們決定幫世界消除寂寞,在這個科技馳騁的時代,讓彼此可以靠得更緊,而不只是螢幕和螢幕的距離。秉著TED的精神,他們辦起「白烏鴉分享會」,讓各式各樣的人有一個可以聚在一起交流的地方。 「最挫折就是沒有人願意來分享,」李文豪說,「大部份的人不知道要用哪個角度切入、去看這個世界,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值得分享的,但是其實不會啊!」就像他們的分享會講者並沒有身分的限制,只要願意分享,四驅車大賽、留日交換生、甚至是自己的閱讀書單分享,都是精彩的故事。「但後來我發現跟校風也有點關係,」李文豪提到去輔仁大學辦分享會的經驗,台上台下互動熱烈,「超級熱鬧的!」他說,也許是淡江太大了,每個人都有一條固定的路上課、下課,反而過得很封閉,「所以就算畢展結束我也想要繼續辦下去,藉由分享會多改變淡江一點、甚至世界、也改變我自己一點。」實際辦分享會的這半年來,「聽到很多不一樣的故事、認識許多一輩子可能都不會接觸到的人,是我最大的收穫。」因此,籠裏在5月11日畢展之前,還要帶著白烏鴉分享會到台北各地巡迴,讓更多寂寞的靈魂獲得釋放。」
想做、會做的事情太多,雖然他總感覺到迷惘,但是渴望被了解的本質和初衷卻從來沒有改變。對於未來,李文豪笑說,「很難用一個工作去定義耶,我想要做一個意見領袖。」他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很難找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但是如果有一個人,他可以告訴你有什麼好看、好聽、好吃,讓你跟著他看見更大的世界,這不是很棒嗎?發揮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就如同走在前端的他,雖然一路摸索,找尋自己需要的東西,卻勇於追求、實踐。李文豪不畏懼孤獨,做不一樣的自己,連結人群,在平凡的生活裡創造更多的不平凡。(文/李又如、攝影/謝佩穎)
NO.857
| 更新時間:2012-04-23
| 點閱:2032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