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的教學輔導,最重要的是『有心』,能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這是化材系教授林國賡踏入杏壇至今不變的想法,語氣和緩卻堅定。時間回到民國71年,林國賡自中央大學化工碩士畢業,進入本校服務。那年,新工學大樓還未興建,甫成立11年的化材系也仍稱為化工系,在網際網路尚未普及的課堂上,年輕的林國賡來回地在黑板上抄寫板書、講解,一晃眼就是33個年頭。
當年的菜鳥教師,在歷經數十寒暑,如今已成為系上資深的教授了。談起隨著年資累積對於教學上的改變,林國賡表示,「將資訊化帶入課堂是相當重要的轉變。透過電腦軟體的轉換,能將抽象的公式、概念圖形化,甚至轉為動畫,如此不僅方便理解,更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手上拿著運算數學程式的書籍《mathematica 4》,他進一步說明,「這套教材正是拜電腦軟體進步之賜的案例,現在學生有了線上操作版本,學習變得更輕鬆了,去年我還發現手機有app版本可以使用呢!」
隨著科技與時俱進,林國賡對於知識充滿好奇心,源自於對化材領域有興趣的個性。正因如此,他希望藉由課堂中具體、且生活化的舉例,誘發學習興趣,進而建立信心,期待學生有所收穫。
教學經驗豐富的林國賡,對於同學們無法跟上進度,一臉茫然的神情瞭若指掌,此時他會適時放慢步調、反覆講解。他肯定地說:「雖然有時會因此延誤進度,但確保學生吸收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不管傳授多麼高深的學問,若沒有確實吸收,一切都是枉然。」
林國賡稱自己授課是「輕鬆中帶有嚴謹」,在逾30年的學術生涯中,培養出不少亦師亦友的師生情誼,皆令他印象深刻。「教師不僅是在學術上傳授專業知識,更能在學生畢業後面臨生涯規劃抉擇時,適時地給予建議、協助,我覺得這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
談到莘莘學子在大學時期應該培養的能力,林國賡侃侃而談地分析起,「現在的求學世代面對富裕的生活環境與科技資源,卻也面臨到中國崛起、臺灣經濟萎縮,學生進入職場想必是一個日趨競爭且激烈的環境。」
他鼓勵學生全方位學習,專業知能、社團活動都是學習途徑,積極培養執行力、開創力、應變力、敏感力、親和力和領導力6項能力,才能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率真和藹的林國賡,儘管寒來暑往,不變的是他對學生真切的教導與指引,他會繼續在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領域精進,引領學子進入知識的殿堂。(文、攝影/蔡晉宇)
NO.974
| 更新時間:2015-09-21
| 點閱:121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