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蔡晉宇、周雨萱整理
攝影/何瑋健
本書作者愛德華多‧加萊亞諾,著有研究拉丁美洲的經典作品《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嫻熟拉美歷史、社會議題。在本書中,作者除了受馬雅傳說啟發,蒐集366則歷史,不按年份順序、時代分類,以獨特有如穿越時空的日曆方式來訴說這些故事,更將自己的專業融入其中,讓這些故事更具啟發性。
為讓讀者對書中寓言式內容的寓意,有更深入淺出的理解,本刊特邀外語學院院長陳小雀、美洲所副教授王秀琦,針對本書對談。兩人不僅以研究拉丁美洲的專業背景解析書中寓意,更介紹作者的拉丁美洲文學風格特色,與其形成背景,讓讀者對鮮少接觸到的拉丁美洲文學,有更多的認識。
記者:兩位教授認為本書366個故事中,所囊括的範疇為何?作者欲表達、傳遞給讀者的核心概念為何?
外語學院院長陳小雀(以下簡稱陳):作者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強調人類在歷史洪流中的重要性,全書以人為中心,從人性史學的觀點,重新詮釋許多歷史事件。書中蒐集的故事涵蓋層面廣泛,將歷史、政治、虛構、文學冶於一爐,能窺見到名人的軟弱,見識到小人物的偉大,亦觸及到文化、人權等議題。
體裁上,本書更跳脫既有形式,用日曆的方式編寫,每一則即是一個歷史回顧的機會。這些故事共同的地方在於,儘管作者對這些歷史事件給予相當重的註腳,甚至帶有強烈批判的意味,但在文字書寫上,卻用最平淡的筆調表達,充分展現出帶有反諷的幽默感。我認為作者在本書欲表達給讀者的,除了了解更多歷史上該日所發生的事情外,更盼讀者能以古為鏡,透過閱讀這些帶著批判筆觸、重新描繪出的歷史事件,能從中得到反思,讓歷史的錯誤不會一而再地上演。
美洲所副教授王秀琦(以下簡稱王):本書在編排上雖然看似沒有特殊的條理,時而談論女性議題,時而提到環保問題,一下又進入戰爭與和平、暴力等問題,但都能令人感受到,這些議題皆是作者對世界、對人類最誠摯地關切。追求公平正義更是書中所欲傳達出的核心價值,在作者記錄的366則故事中,多可見在過去,追求理想的人被迫害、貧窮的人被剝削、正義之士被當成惡魔等情節發生。
在不按照年份的古今交錯安排下,正巧讓生活在日漸追求兩性平權、自由民主時代的我們,回過頭看過去時,會為這些人類犯的錯誤,感到十分地可笑。同時藉由作者的拉美人文色彩,透過拉美觀點重新詮釋許多歷史事件,由此提供一個不同於西方世界所建構的史觀,讓讀者重新思考何謂歷史事件真正意義之所在。
記者:書中對歷史事件的詮釋,背後皆蘊含作者拉美觀點,請兩位教授談談拉美文學風格的特色觀點及形成這樣的風格是否與其歷史脈絡相關?
陳:拉丁美洲文學不同於其他洲、其他國家的文學風格,特別之處在於作家與社會的連結是緊密的,拉美作家喜歡批判政治,經常扮演為弱勢、受難者發聲的角色,本書作者加萊亞諾亦是如此,他最聞名於世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便是敘述拉美國家如何被剝削的慘況。而另一項特色是拉美作家在此類社會描述中,礙於過去政治環境缺乏言論自由,往往批判力道強烈,卻又能以不那麼濃烈的筆法,讓批判不那麼明顯,所以作品總能帶有種魔幻的幽默感。本書366個故事中,也運用拉美作家慣用的魔幻寫實主義,這點從標題上就可看出端倪。
例如:<8月17日:危險的女人>、<10月18日:女人也是人>,談的是女權議題。作者意在批判過去社會裡,女性地位低落的不平等問題。如此嚴肅議題,作者能運用反諷筆法輕描淡寫地下標題,魔幻寫實的技巧相當成熟。又如4月30日:描述阿根廷軍政府70年代時期濫殺無辜的慘況,但是標題卻是下<記憶圓舞曲>,用歡樂的圓舞曲輕描淡寫這段黑歷史,一方面象徵當時的悲劇如同圓舞曲般地一直跳下去。
拉美作家在過去替弱勢發聲、批判政府,隨著90年代後政治氛圍的開放,近年文學作品更多的關注投入在毒梟、黑幫等治安議題上,依然扮演著「社會功能者」的角色。
王:讀拉丁美洲文學時,不能忽略掉它背後的政治社會氛圍。過去我在西班牙留學時,在政治社會運動的課堂上,老師選用教材都是拉美小說。有些研究文學的人不容易理解拉美文學,正是因為在拉美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豐富的歷史、社會議題,而形成這樣魔幻寫實文風的原因,也正好與拉美的政治、歷史脈絡息息相關。如同書中<4月24日:發表的危險性>所言,美國學者說:「在我的國家,你不發表,你就等於已經死了。」瓜地馬拉人類學家馬彌娜回應:「在我的國家,你若要發表,你就會死。」她確實因為發表批評政府的言論,而被刺殺。
這事件並非個案,是大社會的縮影。在過去,拉丁美洲不管在殖民時代或是解放初期的獨裁者、軍政府林立,所謂的民主始終是個空殼、共和國也僅是口號,真正在當時政治、社會上有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發生,進而在民間產生許多游擊隊與政府對抗。此時文人能給予的支持便是以寓言方式寫文章揭露真相及批判政府,但批判的太明顯又怕惹禍上身,於是魔幻寫實的文學技巧被廣為運用,用以譏諷政府,卻又能不著痕跡。
記者:兩位教授對於書中366個故事,最印象深刻的片段為何?
陳:以男性角度描寫女性並不容易,但拉美男性作家在這方面的表現相當出色,本書作者加萊亞諾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曾在演講中提到,女性不該僅是作為男性的「椅背」,扮演著幕後默默的無聲角色,如此言論體現出對於女權的伸張。
我在本書中最喜歡的篇章<9月17日:墨西哥的女性解放者>,也正是和女性議題有關。此章節講述的是墨西哥獨立戰爭議題,一般大眾提及墨西哥獨立戰爭,總能聯想到被尊稱為墨西哥獨立之父的米格爾‧伊達爾戈神父、薩帕塔及比利亞等少數幾位男性革命領袖。但作者卻是列出了一整頁參與獨立戰爭的女性,並在文中的開頭寫著「百年慶典結束了,數量驚人的垃圾也清掃完畢。」似乎是在嘲諷人們在節慶中只記得米格爾‧伊達爾戈等少數人,在歡樂的慶典結束後,僅徒留大量垃圾,卻遺忘這些偉大女性在獨立戰爭中不凡的貢獻。
本篇章承襲作者用最輕鬆語調,下最重注解的文風,且提醒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時,不能以管窺天單看表面,其背後眾多的無名英雄,更是成就歷史的要角。
王:對於書中許多現代社會議題,感到印象深刻。如<6月5日:大自然並非啞口無言>中談到環境議題,「災難被稱之為自然災害,好像大自然是劊子手而非受害者。」作者並嘲諷地進一步表示,「大自然和人類一樣擁有權力,這聽起來有些奇怪。相對的,美國的一些大公司居然有人權,大家卻覺得輕鬆平常。如果大自然是銀行,它早就獲救了。」
又如<6月3日:阿塔瓦爾帕的復仇>中,敘述南美小村莊發現金礦,村民卻不願意讓跨國企業進駐開採的故事,因為村民深知出現金子的地方就會被詛咒:山丘會被炸開,河川會被礦業公司的廢棄物汙染等。類似的故事天天在第三世界國家上演,西方世界強權為求開發,往往以鄰為壑,以居民的生活福祉、當地自然生態作為代價。作者希望藉此描述,除了盼世人能更關懷大自然,更對世界公平正義的議題下註腳,讓讀者有所省思。
記者:兩位教授對於書中內容,有無改變自己原有觀點的部分?
陳:4月23日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西班牙知名作家塞萬提斯兩人殞落的日子,還有其他文學巨擘亦在這天出生或辭世,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這天訂為世界閱讀日,向大眾推廣閱讀,宣揚著作版權的重要性。但本書作者在該日卻以<名譽純粹是戲弄人的>為題,列出不少以訛傳訛的文學名言,意使讀者省思更正確的讀書態度,而不是抱持著似是而非的觀點隨意引用名言。
在書中,<11月18日:蘇洛的四次生命>是介紹好萊塢打造出的超級英雄蒙面俠蘇洛,但作者卻將3個不同時空地點的蘇洛「前世」們串連起來,其特殊觀點令我佩服。
在<10月8日:三個人>中,這天是拉丁美洲民族英雄的蒙難日,作者也敘述3名生長在20世紀的民族英雄均在同歲遭受背叛,作者運用這一歷史巧合,用魔幻文字寫出人們逐漸淡忘的英雄。<6月15日:一個說故事的女人>,講述一位在阿根廷獨裁時期供出自己朋友名字的女人,我們也許會用背叛者的角度去看待,但她卻是無奈地有如死去般活著,警惕讀者很多事情切勿只看表象便隨意批判。
王:作家有著悲天憫人的胸懷,以自己的文學聯想及特有寫作手法揉合歷史故事,除了警惕讀者歷史事件是會重演,更指出事情是可以改變的,這些種種帶給我更多希望,看見第三世界國家人民逐漸有自主的選擇。
此外,體現出原住民與女性的地位日趨受到重視,逐漸取得法律地位並改善生活狀態。在過去的拉丁美洲國家,跨國企業與政府共同用暴力和欺騙讓人民接受剝削,使窮人們很難對抗其施壓。但近年,拉丁美洲人民漸漸掌握選票與發聲管道,讓我們看見其仍有能力阻止歷史再度重演。同時此現象可看見全世界的權力配置已不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環境的迫害已是全球性的影響。
記者:請兩位教授與我們分享您生日對照書中的故事為何,及對此故事有何感受?
陳:因為自身協助本書撰寫導讀文及推廣宣傳,起初與出版社發現每個讀者讀本書時,會翻到對應自己生日的故事,非常有趣。我的生日對應到<1月2日:從戰火到焚書>,背景是西班牙曾經被阿拉伯人統治長達8百年的歷史,直到1492年,天主教雙王最後收復由阿拉伯人所統治的格蘭納達哈里發國,將穆斯林及猶太人趕離西班牙境內,並將其思想及信仰的書籍燒毀,完成西班牙統一。
作者要強調的是,伊斯蘭教可容忍並與其他宗教文化共生共存,但天主教卻並非如此。同年,哥倫布也前往東方,最後卻發現美洲大陸,殖民者也同樣將原住民手抄本燒毀。作者形容道:「用另外一把火,從戰火到焚書。」代表毀滅一個民族最快的方法就是將思想書籍燒毀,也可借鏡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歷史。
王:無家可歸的人很多,我的生日5月17日這天的故事<人類的住所>,開頭說明即使已步入21世紀,但全球還是存在十億人無家可歸的情況。作者以一位叫聖西蒙的敘利亞人將自己綁在柱子上住了37年,以反諷全球貧富不均問題,因資源分配極端集中在世界少數人身上,但真正需要基本生活資源的人卻沒有得到該有的部分。
在臺灣,我們也常提道:「未來年輕人因為薪資太低而買不起房子」,但世界其他地區更加嚴重。在拉丁美洲國家的都市邊緣,可看到許多用簡易紙板和紙箱搭建的貧民窟,之前我有一位住在秘魯利馬貧民窟的朋友便是從紙箱屋頂的「Made in Taiwan」字樣認識臺灣的。
對談人回應書中話語
陳小雀認為:現在非常講究具備世界觀的能力,若要擁有對全世界廣闊的觀點,本書是很好的選擇。內容擴及各國籍不同文化的範疇,更教導以寬大心胸關懷各種議題,可帶領讀者建立廣闊的歷史觀。勉勵讀者除了關懷自身歷史背景之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更要涉獵。面對這些歷史,切記學會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因為看似最平凡的小人物,都有其偉大之處。
更棒的是作者看待歷史的客觀性,雖然身為拉丁美洲作家,其地區主要信奉天主教,但提及天主教迫害其他宗教的情況,他亦不偏坦地指出來。此外,在書中<3月18日:裝著神靈的身軀>,作者寫下「ñaupa」這個來自格丘亞語(quechua) 的符碼,其同時代表過去與未來,代表原住民永恆時間觀。更藉此提醒讀者須記住現在的一切皆是由過去的歷史一步步累積的。
王秀琦認為:本書每一篇都很值得看。細細咀嚼其中,會對全世界更有多元文化的思考。建議閱讀時,依循其中的歷史事件所隱晦出的指引路徑,再追蹤其真實層面。
作者以輕鬆詼諧的口吻運用許多篇故事進行諷刺,闡述這個世界以白人為中心思想。如:<10月13日:長翅膀的機械人>,透露白人接觸第三世界國家時,都是強迫當地人民接受其思想及價值觀。<8月29日:有色人種>,更點出「到底誰是有色人種?」讓讀者反思。以上故事,我認為白人中心思想應要被破除,因為白人不會主動破除思想,但我們都可能是受害者的角色,更應該深入思考歷史的真實及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