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2-05-06

社論:四座校園的願景帶領淡江超越顛峰

近幾個月來教育部所主導的大學聯盟計畫,引起社會輿論沸沸湯湯的討論,雖然大學結盟的背後擁有崇高的學術理念,但是以金錢誘導及不公平的操作模式,使該計畫竟淪為社會所評論的國立大學為錢不擇手段的搶錢活動,更掩蓋了所謂的神聖使命。然而,在冷眼旁觀這一波高等教育界的紛擾時,淡江其實早就跨出了教育部所謂的結盟概念,以不同區域的校園呈現不同的重點特色,並一致以淡江文化為發展理念的趨勢。

創辦人張建邦博士在很多場合都一再的揭示淡江校園發展的特色,而在淡江時報五百期發行茶會的致詞時,更公開地昭示淡江將會以淡水校園、台北校園、蘭陽校園、網路校園為架構,以2020年為階段,四座校園同步追求超越第二條曲線的卓越淡江。四座校園中淡水校園以研究為重點;台北校園以技職與推廣教育為重點;蘭陽校園以英式全人教育為發展模式;網路校園(或稱虛擬校園)則是以網路科技為基礎而建構的遠距教學。四座校園互為個體也相互支援、聯結,成為以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為標的的國際性學府。雖然淡江是一所私校,資源不若國立大學充裕,也沒有教育部所謂策略性的支援,但是從架構和實施過程來看,卻有其氣魄和踏實的策略。至少在發展過程中,淡江大學是提出大學發展願景的先驅,再依實際校務情況循序而升,並不像某些學校為覬覦資源之分配,才爭先恐後的畫出後設的概念。依此而看:淡江大學的未來不必是台灣那一種型式上所謂的聯合大學,更不必為湊上這一波熱鬧而緊張,只要逐步踏實而穩健的邁向自我的願景,那麼,淡江就是架構完整而永續發展的卓越大學。

從現在到2020年的過程中,面對淡江四座校園的建構,我們提出了以下的看法:淡水校園既然是研究取向的校園,除了要積極延聘高學位及被國際肯定的學者等相關政策之外,勢必要認真的思考教學形式上對老師所形成的超量負擔,更應以積極的態度,發展各研究中心,打破傳統薪給和授課時數僵化模式,用比較開創的思考方式激勵同仁們的研究潛能,才能順勢強化研究的功能;台北校園因有地利之便,因勢順導更適合推廣教育,只是推廣教育的對象迥然不同於一般學生,而是在職人員,所以學校應該在最寬鬆的法令原則下,授與權責單位更自主的空間,更彈性的課程安排以及師資延聘。蘭陽校園雖然尚未建構完成,但是學校的雛形早已具備,不過,英式全人教育理念的貫徹,仍須提早宣導,使淡江人都能擁有共識來完成此一使命。網路校園雖然先進,然而卻是在實驗的過程中逐步前進,學校的組織人力上,單以教育發展中心下的遠距教學組獨力擔此重任,稍顯薄弱而吃力,若是能計畫性的厚植相關資源,在技術和內涵齊頭並進下,佐以適當的資源,才能在此一先進概念的運作上領先群倫。

我們知道教育發展中心已著手編印關於四座校園的手冊,藉以凝聚淡江人的向心力和共同願景,也衷心的期望肩負教育使命的我們可以見到淡江大學2020年的超越顛峰。

NO.501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01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1:51:30
  • 線上人數: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