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2-03-11

從淡水校園到蘭陽校園

編按:長久以來蘭陽人一直企盼境內設立大學,如今美夢成真,今年元月出版的「蘭陽季刊」配合劉縣長「打造大學城」的宏願,推出【蘭陽大學系列報導】。報導中專訪本校校長張紘炬博士及蘭陽校園籌備處駐礁溪辦事處主任曾振遠,談「從淡水校園到蘭陽校園」,本報特別陸續轉載專訪全文,以饗讀者。

與宜蘭有深刻的淵源

問:據聞校長是蘭陽女婿,生活中一定接觸許多蘭陽親友,請問你對宜蘭人是否有特別的印象?覺得他們的特質是什麼?

答:我雖出生貢寮,後來搬到九份,但由於地緣的關係,從小就和宜蘭關係密切。兒時祖父母的生活圈很小,主要從貢寮往來宜蘭和羅東之間。結婚後因為太太是宜蘭人,進一步認識了許多蘭陽親友,也發生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趣事。

我的岳祖父出生頭城林家,岳祖母是羅東藍家,岳母則是礁溪林美山賴家。所以淡大早期籌辦蘭陽校園,我當時擔任副校長,負責一些業務接洽,每次前往宜蘭,覺得當地親戚眾多。記得有次和礁溪高爾夫球場藍總經理閒談,他提及自己出生羅東藍家,藍蔭鼎是他伯父,我說內人的祖母也叫藍蔭鼎伯父,沒想到他們竟是堂姊弟,論輩分藍總經理變成我的舅公。

當時宜蘭中學的校長也姓藍,我和他見過幾次面,有一次太太問我知道他是誰嗎?原來岳祖母是他的姑姑,藍校長是我太太的表叔。淡大蘭陽校園位在林美山山腰上,山腳下就是我岳母的娘家,有十三個兄弟姊妹,所以我在那裡的親戚特別多,太太有四個舅舅加上八個阿姨,是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

宜蘭是很純樸的地方,長期以來受到交通阻隔,工商業落後的影響,境內就業機會少。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宜蘭人,普遍有外移現象,赴基隆和臺北尋求發展的特別多。我除了在宜蘭有眾多親戚外,也有許多朋友是宜蘭人,覺得在人際疏離,功利主義盛行的今日社會,留在家鄉的宜蘭人,不受外界世風的影響,一般而言,保有純樸本色,鄉土氣息濃厚,熱情好客,樸實忠厚,這些特質給我極深的印象。

山明水秀的宜蘭,是臺灣的一塊淨土,未來隨著北宜高速公路通車,我想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使宜蘭人不必離鄉背井赴外地謀生,讓優秀的人才留在出生的土地上,建設自己的家園。對此我有樂觀的看法,等劉縣長建設大學城的願望達成,隨著學術機構進駐蘭陽的美夢成真,將是宜蘭留住人才最有效的方法。

追隨張創辦人腳步前進

問: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先生是宜蘭羅東人,在你大半歲月追隨他的腳步前進,治理淡大的生涯中,有哪些令你難忘的事蹟?這些事蹟是否無形中影響校長的行事風格?

答:張創辦人出生宜蘭羅東,雖然十一歲就離開家鄉到上海求學,但人生最重要的童年階段在宜蘭度過,所以我和他相處,經常可以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

記得有一次聽他談童年生活,那時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趴在鐵軌上聽火車聲,每次望著火車駛向臺北,他心裡就想有一天也要到臺北去。念羅東國小時,和同學到海邊玩,一群小朋友眺望大海盡頭的另一邊充滿好奇,他當時就想長大後一定要出國,後來這些願望都達成了。張創辦人從小就展現思考型人物的特質,懷抱大我思想,從念農業經濟到從事教育工作,出發點都是抱著貢獻國家社會的信念。

我在淡大數學系求學的時候,張創辦人擔任校長,在學生心目中,他親切隨和,博學多聞。民國七十年我返回母校擔任統計系主任,此後一路走來和張創辦人有了較深的互動,覺得他做事有魄力和膽識外,治學理念更具前瞻眼光。在臺灣還是保守的年代,他就率先規畫淡江朝資訊化、國際化、未來化的目標發展,這正確的方向奠定了學校良好的根基,使之成為今日在教育部的各項評鑑表現優異,培養許多傑出人才的高品質學府。

雖然淡大校本部設在淡水,但長久以來張創辦人一直心繫家鄉,力求回饋。除了過去擔任臺北市宜蘭縣同鄉會理事長,創辦會刊,努力投入會務外,出任交通部長時,更積極籌建北宜高速公路,希望早日改善宜蘭交通。而他日常交往的朋友很多是宜蘭人,以淡江大學董事會為例,好幾位董事是宜蘭鄉親,所以當教育部開放大學院校設立,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以淡江豐富的辦學經驗和優秀人才,在家鄉辦一所新的大學,將宜蘭地區的風格特徵在這所學府發揚光大,不但繁榮故鄉,留住當地人才,更進一步吸引國際人才到宜蘭服務,他對故鄉的未來充滿樂觀的期待。

對蘭陽校園的規畫,張創辦人獨具眼光。他用心思考蘭陽校園要呈現何種特質?特別指派淡大前教務長曾振遠教授以一年的時間,赴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觀摩學習,實地去了解歐洲這兩所七百多年歷史的學府其辦學特質、治校理念與經營模式,作為蘭陽校園規畫的借鏡。由此可見張創辦人對故鄉的關懷,這種執著的精神,無形中讓我學習良多,長期近距離觀察,覺得他凡事以未來學的眼光思考問題,教育是百年大計,辦一所大學不是為滿足現在,而是要長期培育人才,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只有掌握潮流,預見未來,才能立於不敗之境。

我有幸在人生的重要階段,追隨張創辦人二十多年,耳濡目染,他影響我至深。有時想到他提出許多偉大的治學理念,必須有人去落實,擔任校長的我,是否能徹底協助張創辦人落實他的治校理念?這是我念茲在茲,工作上奉為座右銘,希望能不負所望。

辦學理念始終如一

問:淡大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學,最近剛歡度五十一週年校慶,一路走來秉持的辦學理念是什麼?其成長茁壯歸功於哪些因素?

答:淡大成立至今超過半世紀,正好與臺灣五十年來的發展同步,從早期僅學生數百人到現在二萬七千多名,設備由簡陋到完善,成為今日國內一百四十三所大專院校中規模最大的學府,一路走來始終堅持前瞻的辦學理念,注重創新與革新風氣的培養,是淡大創校成功的重要因素。

遠在四十多年前,張創辦人就提出「沒有圍牆的校園」觀念,這不只是淡大校園不設有形的圍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培養開闊的胸襟,不設內心的門牆。

記得我考上淡大參加新生訓練,聆聽張創辦人的訓示,他說站在五虎崗上,極目遠眺觀音山、淡水河和大海盡入眼底,所以我們的校園不是只有二十公頃的土地面積,眼前的山河大海也是校園的一部分,同學生活在其中,要有宏觀的思維、開放的心胸,以「放眼世界」自我期許。這一番訓勉雖時隔三十四年,但留給我很深的印象。未來對蘭陽校園的新生,我也將以此勉勵他們,站在林美山上,秀麗的蘭陽平原、龜山島和浩瀚太平洋一覽無遺,有幸生活在如此海闊天空的環境裡,學子們除了用心向學,更應培養自己成為有遠見、有大格局之人。這一「立足本土,放眼天下」的理念,可以說是淡大堅持國際化的起源。

另一前瞻的理念,是張創辦人在三十多年前,大家還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的時候,他就看到人類社會將發生重大變革,「電腦」將是左右世人生活重要的機器。所以在民國五十八年初,淡大就排除萬難設立電腦中心,購置IBM1130電腦,積極推動電腦化,是國內最早重視資訊教育的學府。為落實以上前瞻的理念,淡大在二十多年前創辦「明日世界」雜誌,開設未來學課程,培養未來學學者,目前設有「未來學研究中心」及「未來學研究所」,張創辦人不僅是臺灣第一位創導未來學,而且將前瞻的理念學術化,這些成就不但引起國內日後研究未來的風潮,更贏得國際上的肯定,淡大於前年榮獲世界未來研究聯盟頒發年度「最佳研究機構」。

提升學術品質和聲望

問:因應教育生態的變遷,在校長領導下,淡大如何調適?未來發展的重點為何?

答:我記得十年前臺灣只有二十六所大學,如果扣除師範教育體系的話,實際只有十五所大專院校,但現在大學已快速增至一百四十三所,如此十倍速的大量增加,是教育史上所罕見的。

過去進大學被稱為擠「窄門」,在僧多粥少,聯考制度保障下,學校不愁招不到學生,現在大學開放,情勢改觀,未來將面臨學生來源發生缺額的窘境。目前臺灣二十歲的人口計四十萬七千多人,但去年一年零歲到一歲的新生兒統計只有二十七萬人,從這比例可見人口正快速下降,未來大學招生困難可以預見。

面對大學教育生態變遷的挑戰,淡江的調適之道首先是加速知識的創新,提高學術品質和聲望。大學的功能是教學、研究和服務,淡大長期以來這三方面平衡發展,未來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精進惕勵,除繼續知識創新的研發工作,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學術品質,創造實至名歸的社會聲望為追求目標外,更注重提高教學水準。教師不但專業教學,也要學習如何教學?指導學生有效學習課程,以提高教學效果,促使畢業生能成為社會一流人才,自然提高學校的社會聲望,這才是淡大提升競爭力最有效的方法。(未完)

NO.494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6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0 13:16:15
  • 線上人數: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