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19-10-13

【寰宇職說】大傳系友段采伶 用企圖心贏得舞台

「在職場上,有時候突如其來的機會看起來貌似一手爛牌,但是換個角度去看,其實有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

我現在的職業是推廣「美國Silicon Stone Education 教育集團」的各種認證,種類包含了大數據、數據分析、餐飲類等,因此我需要到中國各地找代理商、跑學校,尋找合適的對象,以鼓勵並協助有心人來考取這些認證。其實我最初沒有想過會出國工作,我大學念的科系是大眾傳播系,當時的志向是想成為記者,所以學習了很多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像是大二的時候進了學校的影棚及《淡江時報》,大三更爭取到《中國時報》實習,過程中我一直很努力在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後來畢業後進到了現在的出版社做行銷,出版社並不完全是出版書,還有代理國際性認證。

因為當時在公司已經當了一、兩年的出版社行銷,而書本的行銷就是固定的那幾種模式在做變換,因此重複的事情做了兩年之後,我感覺自己已經碰到了工作上的瓶頸,很想有所突破或改變,剛好老闆給了這個機會,就想去嘗試看看。我是學大眾傳播的,在媒體運作或管理上有較多經驗,而像大數據之類的主題我完全不了解,我認為你不了解產品就很難去推廣、跟人家分享考認證有什麼好處,所以我強迫自己看很多大數據的東西,熟悉自己要推廣的產品,這也是自我挑戰。至今我已經在國外工作兩年了,還記得第一次是去的福州,那時對中國的想像是它沒有臺灣繁華,在生活的面向上充滿挑戰;而且是第一次去拜訪客戶,非常的緊張,才剛下飛機就要去跟客戶見面,在機上都不敢休息,一遍又一遍的在練習,一直在思考:等一下要演講的內容、PPT要不要修改、該怎麼講解…。當第一間客戶的第一場簡報結束後,整個人就覺得很輕鬆,原來陌生拜訪是這個樣子,抓到了模式之後就覺得安心多了,隨著經驗的增多,緊張會逐漸變少。

當然,拜訪客戶也不是次次都是順利的,我要先尋找潛在客戶,了解客戶後,認為他們的東西符合我們的產品屬性,進而再請他們代理我們的產品。因此,要先從臺灣寫信給他們,或是打電話到公司,一定要先取得對方公司的同意我才能進行拜訪,而且在共產國家,做生意的方式與臺灣完全不一樣,在臺灣可能系主任就可以決定的事,但中國則是要找到校長或是總經理級別的人物才能決定事情,除高層之外沒有人敢點頭同意引進境外的東西,所以要成功一個案子,需要拉更長的時間;而且我們的產品並不是像多益那樣的聲名遠播,對方公司可能根本沒聽過,只是跟我們一樣走教育產業,這樣從扎根開始經營案子的過程,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之後確認對方進一步的意願後,在拜訪前,事先準備是很重要的,像生活資訊:如當地的交通、飲食、天氣等,要蒐集準備;另外我會從媒體報導、網路資訊中加深對企業的了解,雖然資源有限,但多少會有幫助。而實際飛抵中國,還碰過對方忘記放鴿子的狀況,因此我需要多做備案,像是有些企業到我起飛前都還沒有跟我確認能不能拜訪,或是有些連接度更低的公司,但我認為都要接觸過了,才能夠知道適不適合,也能避免我白跑一趟。

中國的職場文化與臺灣相差很大,中國非常大,雖然都是講中文,但文化上的差異會讓你感到很驚訝,口音、方言都很不同,在相處上也受影響,像是我去西安,第一次跟北方人相處,就被他們的講話態度嚇到,講話快速而且直接,所以心裡會不太好受,但後來我想想,那只是他們的講話方式,因為他們的文化,不同於臺灣人,因此第二次我就能調整自己講話的方式。

在海外工作的困難點在於,你是一個人在國外,代表沒有人可以即時的幫助你,自己必須要保持足夠的體力,因為一個人行李、家當都在自己身上,而且中國的冬天是臺灣不會有的低溫,所以一定不太習慣。在外頭要是病了,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很難完成旅程。如果推展不如預期的順利,就感覺會更疲憊,我的克服之道是一直告訴自己說,你要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結果,就要堅持下去,一開始點頭願意去海外工作的時候,我的理想很漂亮、很遠大,但當我實際踏上這片土地,我逐漸感受到海外工作原來是這樣一件事,跟我預想的不太一樣,你的客戶並不一定都是好相處的。所以我會一直設目標,也會隨實際修訂我的目標。

當初臺灣教育市場都被公司的老業務搶佔,中國像是一個從未開發過的處女地,充滿未知數,不知道會不會成功,自然也不會有人想去。兩年後我很開心當時接下這個職務,雖然從0到1的過程有諸多困難要克服,但到現在走過二十多個省份,認識很多人,讓我面對陌生開發不再害怕,也有寬廣的視野,接納不同性格的人,善用別人的優點,變成很好的合作夥伴。

海外工作絕對是個可以讓自己大幅成長的機會,國外的競爭相對來說更大,但機會也更多,當然你的學習面向也會更廣,得不斷去嘗試、克服挑戰,而個人除了有更廣闊的視野,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且每個地方不同的文化也會磨練你,只有親身接觸過才能去做調整與改變,所以我希望學弟妹都能夠保有企圖心,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環境是好或是壞,都能夠堅持住想完成的理想,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得到想要的成果,也才能在過程中學到經驗,從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責任編輯/郭萱之)

NO.1094 A | 更新時間:2019-12-08 | 點閱:235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5 19:16:22
  • 線上人數: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