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0-04-19

水下資產講座 李其霖細說石滬

【記者劉江淡水校園報導】海洋與水下科技中心4月15日上午10點在商管大樓B712教室舉行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水下文化資產系列講座」,邀請本校海下中心副主任,歷史系副教授李其霖以「石滬:古老的世界性陷阱漁法」為題,介紹石滬這一獨特的水下資產。

李其霖介紹,石滬(stone weir)捕魚為是漁滬(tidal weir)捕魚的一種。漁滬捕魚最早可溯及石器時代,利用木頭、石材或人工材料等在河流、河口或海濱地區設置固定式陷阱,運用海水漲退潮原理,讓魚在漲潮時游進漁滬內,退潮時無法游出被困在其中以利捕獲。石滬主要建在有礁石的海岸線一帶,在臺灣的西部沿海以及澎湖群島的部分地區都可發現石滬遺跡。此外,韓國、日本等全球多地也有石滬分佈。

就臺灣而言,李其霖表示:臺灣西部沿岸地區最早關於漁滬的文獻是清代周鍾瑄於1715年所撰寫的《諸羅縣志》,裡面記載「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曰魚滬,高三尺許,綿亙數十裏,潮漲魚入,汐則男婦群取之,功倍網罟。」隨後透過圖片分別說明現如今留存在淡水、三芝、石門等北海岸地區的74筆石滬,還提及「每一個石滬都有名字及產權」。瞭解這些石滬背後的故事,將有助於洞悉早期人類的捕魚技巧、經濟活動、魚類資源及社會文化等面向。

俄文二蕭晴之認為:「透過老師的講解,我發現石滬雖然看似簡單卻有很深的學問。這讓我對海洋文化的歷史有了深層面的瞭解,收穫比想像中大!」

NO.1103 B | 更新時間:2020-04-19 | 點閱:72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3-18 20:16:20
  • 線上人數: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