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3-12-01

創新是我們最大資產

如果將本校半個多世紀發展的軌跡喻為奔流的航程,那麼與台灣同步成長的淡江,拜過去經濟穩定和高教需求殷切之賜,我們站在有利的起跑點,從第一波邁向第二波發展到第三波的各階段,順利的在穩定中擴充規模,提升品質,追求成長茁壯。但世上沒有永遠的平穩順遂,當我們即將從第三波跨進第四波之際,面對的外在環境已今非昔比,除了政經波動不穩,生育率下降之外,進大學的管道從擠窄門變成門戶洞開,打破數十年來粥少僧多的生態優勢,在一百五十多所大學林立的島嶼內,淡江如何因應橫在眼前的世事變化?持續保持卓越的競爭力,無疑是前所未遇的考驗。

在此衝擊之下,我們迎接淡江第四波另一階段的來臨,特別覺得任重道遠。因為隨著蘭陽校園成立,宣告進入第四波能否奠定好的開始?端看第三波是否成功的通過大環境的各項挑戰。這挑戰不僅是國內的,也是全球性的,對先天體質不佳的大學而言,是不易闖的難關。淡江雖根基穩固,但我們不能因此掉以輕心,若思在競爭的激流中出人頭地,不僅需有憂患意識,更要付出實際行動,展現我們的應變能力。

在追求學校加速進步,多元發展及創造更多特色的路上,有賴於全體師生創新思維和觀念。因進入知識經濟世紀,「人才」和「知識」才是最大的資本,擁有精良人力和日新又新的知識將是致勝的利器。以猶太人為例,他們散居世界各地不到二千萬人,但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近五十位。反觀佔有全球幾近四分之一人口的華人,我們的諾貝爾獎得主迄今不超過十位。可見「資源有限,創意無窮」、「創新者創造未來」,猶太人雖面臨惡劣的生存環境,但他們以腦力取勝,在世界各地發揮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台灣也一樣,雖地窄人稠,缺乏天然資源,尤其大陸經濟興起,我們面臨產業外移對岸的窘境,但只要迅速應變,求新突圍,將過去Made in Taiwan 的製造基地蛻變為Inno-vated in Taiwan的創新基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讓台灣成為全球創新研發中心,我們還是可以再造新貌。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創意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來源,以國人的聰明才智,只要政經穩定,掌權者揚棄小聰明,發揮大智慧,營造有利經濟發展和企業生存的大環境,台灣還是充滿希望。過去我們從無到有,由貧窮而富裕,創造出世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奇蹟,這一頁歷史啟示我們:唯有國家安定,族群融合,並激發豐富的創意,領先時代潮流,台灣才能在世界舞台發光。雖然我們人口與對岸不成比例,但在知識經濟體制下,國人如能發揮潛力與無窮的創意,其擴展的效應及爆發的影響力,將無遠弗屆和無比巨大。

推動三化的淡江和台灣一樣遭遇外在環境的考驗,因應新情勢,我們如何積極調整和求新求變?是當前要審慎思考的課題。生活在知識經濟的洪流中,新知新見不斷湧現,來自各方的競爭無比激烈,今日的成功不能保證明日無憂,因可能很快被後來者追趕超越,所以要保持競爭力,就不能滿足現狀、守成不變,必須在各方面力求進步、創新和突破。

創新是永續經營必備的條件,我們活在台灣,也活在世界的大環境裡,人人都是知識經濟中的一份子,不能不知其蘊含的三要素:即技術、創新和精神,三者彼此之間息息相關,互為因果。在淡江即將從第三波邁向第四波的關鍵時刻,但願大家能體悟其精義,落實在生活和工作中。即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隨時推出進步的技術,而將知識轉化成經濟的過程,則需投入冒險進取的精神和鍥而不捨的研發創新。淡江過去在張創辦人的規劃下,數十年來以預見未來,領先潮流建立學校特色,未來在大學林立競爭的戰國時代,只要我們延續此開拓精神,在創新的路上發揮旺盛的創造力,交出卓越成果,則任何挑戰帶來的是向上提升的契機,我們將為第四波開創充滿曙光的未來。

NO.555 | 更新時間:2010-09-27 | 點閱:118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26 09:19:37
  • 線上人數:1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