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地方創生談起
師法日本,行政院宣布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未來將以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及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臺灣」目標。
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相關政策其實已近30年,前20多年的施政成果不能發揮明確效果,一般評論係因政府內閣頻頻更換,且以中央政府為核心推動地方振興,作用停留於發放經費,與「地方覺醒」、「喚起地方光榮感」的氛圍相差甚遠,直到「地方消滅」論一書,震醒日本社會,安倍內閣推出新部會整合推動,漸有成效。經歷內閣推動過程見下圖。
2017年,我行政院成立「地方創生會報」,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產業負責人與學者專家組成,訂定民國108年為地方創生元年,由國發會統籌及協調整合部會地方創生相關資源,各部會保留預算10%,總共34億經費投入地方創生。射出五支箭,分別是—「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因此,臺日間官(中央至地方)、產、學、研觀摩考察活動頻繁。
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的策略,採取由下而上提案,國發會指定有滅絕危機的134個鄉鎮市區為主角;各學校、企業可配合場域提案。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於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9 USR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2019 USR EXPO)」,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向參與的114所大專校院與來訪的日本大學夥伴們宣布,USR連結地方創生,強化大學與地方連結。
本專題將參照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政策中,大幅參酌日本經驗,因此精選日本有關地方創生的經驗與考察世界的案例分析書籍,作為入手地方創生的指南。
木下齊・山崎亮達人帶路 推動日本地方創生
木下齊的實戰分享《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
木下齊於高中時投入地方活化,擁有17年實戰經驗的木下齊,在第一線證實地方的活路在於企業管理意識,由二本書說明如何創業經營和地方再造。
書名: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
作者:木下齊
譯者:張佩瑩
出版社:不二家
ISBN:9789869420686
地方創生這個詞是近年來各地一直在討論的問題,而這話題基本上圍繞著地一直都是,小地方、衰退的商業街道、幾乎快被人遺忘的景點等,要怎麼讓這些地方起死回生,重新燃起嶄新的火花?本書通篇強調了一個重點,地方創生靠的是人民而非政府,要的是當地同生共榮開始做出改變,只有當地創造出一個穩定的獲利循環,才能維持長久的利益。
木下齊先生以親身經歷做為案例,大約內容是從學生時期開始參加的商店街活化中所獲得的成就,與之後政府資金介入後的衰退,並在這之後被推選設立商店街網路公司後,被眾說紛紜的意見打得焦頭爛額,最後放下包袱去往國外再度研修,體會了當地居民對社區的集體意識,也將研修的企管加入「地方振興」之中,歸國後成立了「熊本城東管理」繼續在地方振興中投入,並藉由這一連串的親身經驗與眾多人士共同推行的案例結合,提出了十項他認為地方創生成功的十項鐵則,而上述經歷都會在這十項鐵則中一一體現。
★鐵則一:從小處開始
「促進新陳代謝」一點一點改變,從一間店鋪開始改變,帶起周邊效應。
★鐵則二:不依賴補助金
補助金使商業性失去原有機能,改變組織運作型態借鑒它地案例,然各地特色狀況不一的情況下,最後會使思考能力喪失,陷入惡性循環。
★鐵則三:尋找能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夥伴
要的不是照著做,而是一起做,找到能夠產生共鳴,可以與之同舟共濟的夥伴一起共同努力。
★鐵則四:不需要「全員同意」
統一全員意見是不切實際的,並非不能聽取意見,但最終決定者須有明確的想法,也就是經營者本人需做最後判斷。
★鐵則五:靠「前端營業」先確實收回
以「營業」為優先,衡量自身能力,將可用金額計算並加以活用。
★鐵則六:徹底堅持「獲利率」
重要的不是營業額,而是獲利率,不依賴補助經費,形成循環,將鄉鎮市為公司經營,改變商業型態,提升銷售達成更高的利潤。
★鐵則七:別讓「利潤」流出
讓利潤留在地方內,地方資金的循環流動會產生利潤,利潤進而投資新事業,就會產生內循環,以複利的方式膨脹。
★鐵則八:一開始先設好「撤退線」
事先訂好停損點,以三個月時間做一個階段,先退出並思考如何改善,若到達訂下的時間時還是毫無起色請撤退。
★鐵則九:初期不僱用正職
創業初期,主要人員應抱持作為「股東」的主體意識行動,而相同的薪資可以請數個不同專長的兼職人員,比起請一個正職更加妥當。
★鐵則十:嚴格執行「金錢」規則
避免「不特定多數」的集資方式,並明確規範報酬的分配規則。
十項鐵則套入了管理學與經濟學的概念,將地方創生更加系統化地歸納出重點,這不僅適用於小地方的建設團體,更適用於民間力量的活動,這甚至能夠改變地方的公共地位。
現今木下齊先生致力於「公共私營合作制」,有別於傳統從政府身上挖錢的想法,是在思考「怎樣才能付行政機關錢」,是由民間來活用公有資產,比如租用政府房屋等,讓地方與政府產生一種互利共生的循環,而要達到得以支撐這個方式,必須轉換民間與政府的固有觀念,並徹底執行十項鐵則。
由民間主導改變鄉鎮,從參加到實踐改變地方設施的營運模式,人民生活在地方,更了解需求與地方特色,將主導權交付給人民並改善相關政策規範,彼此間達成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關係,可以說今後需要的是「民間擁有高度公共意識」與「政府擁有高度經營意識」,當人人具備這樣的意識,解決問題的人才便不再難以尋覓。(文/羅晨尹整理)
《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
書名: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
作者:木下齊
譯者:張佩瑩
出版社:不二家
ISBN:9789869577557
木下齊將地方創生定位為事業,他認為這世上不存在萬靈丹,沒有所謂可供模仿的成功案例,只有失敗過後留下來的智慧。他整合了十八年前在早稻田商店地區推進的「環境鄉鎮重建」案中成功的三個關鍵:第一個關鍵是「經濟團體」參與「環境」主題的地方活化活動。商店街是聚集了商人的組織,對自己的利益極為保護,但他們卻自行招攬了環保機器廠商,更連結了行銷商店街與環保活動,與政府、企業、大學發展成一個合作體系。第二關鍵在於這項地區活化事業靠自己賺錢,不依賴補助金。早稻田商店會秉持著「沒錢有智慧」的想法,藉由各式各樣的企業合作,在活動中獲取攤位費用。最後一個關鍵,用和以往相反的「民間主導、行政參加」的結構進行。由民間發起這樣具高度社會性的主題活動,之後再邀請行政機關參加,這樣的活動構成引起了關注。
本書將從以下五個觀點,來整理地方的結構問題。希望在閱讀時各位也能思考自身相關領域是否也有同樣的構造問題呢?
一、事業項目的選擇:如何正確決定「事業內容」
地方活化不是「去做每個地方都在做的事」,而是「做其他地方沒有,只有自己的地方能做的事」實際上,團隊在決定地方活化「要做什麼內容」時,首先要認識「自己地方的課題是什麼?」,這以「從什麼項目開始」的觀點來選擇。本書列出了幾項熱門的活化項目可以提供我們思考其重要性:吉祥物、地方特產、建立地方品牌、發放優惠商品券或是依賴外力的事業企劃競賽。除此之外,書中也提到了一些失敗與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鏡。
二、資產的運用:徹底利用資產,創造利潤。
當我們的目標是振興觀光時,必須思考投資在什麼東西上才能讓當地更賺錢,或得到更高的利潤。在觀光方面,比起觀光客數,較為重要的是觀光消費單價,以及最終的觀光消費金額,也可以用公式來理解:「觀光客數x觀光消費單價=觀光消費金額」。不光是看得到的東西,也要考慮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不是投資巨大而無法創造利潤的事物,而是要持續投資即使小也有利潤的事物。要走向地方活化之路可以從以下幾個地方資產來想想問題所在:公路物產中心的結構性問題、第三部門的參與、公園的可能性。最後以岩手縣紫波鎮的OGAL PROJECT作為政府與民間合作,成功活用地方資產的案例。
三、人的定義:與其補足「量」,不如以「效率」致勝
人口減少是結果,並非原因。不從頭思考為甚麼人口會減少,問題就沒辦法解決。適當的掌握人的定義,才能邁向地方課題解決的目標,人才也會開始聚集。人口減少也許反而能成為提高地方生產性的機會。人口無論是增是減都是問題,應該要建立一個能因應變化的經濟結構。人口減少會使地方消滅的言論只是誤導大眾將地方產生的各種問題都加諸於人口,但比起人口增加的政策,還不如重新檢視地方政府的經營。
另外,活絡的交通網也使觀光業興起,但對於地方觀光產業而言,最重要的不只是觀光客數,而是觀光消費單價及總額。最能吸引人消費及一來再來的因素要著重在於靠文化或者是獨特的生活風格賺錢。最後一種人,就是針對高齡人口,地方政策最重要的不是造出一個人被推進去的地方,而是創造出人們會積極選擇的地方。無論是談到老年人、年輕人,其實都是這個道理。
四、金流的觀察:官民一體的「地方整體」要營利經營
由能明確判斷地方上的金錢流向、善於理財的人所進行的地方建設,對於地方活化來說是必要的。首先木下齊認為政府發放的補助金只是萬惡的根源,地方不能讓政府去填補不足的資金,而是要用手頭上的資源推行事業製造利潤,再持續投資到下一個事業上的循環,才是地方活化的基本。而在投資前我們也必須脫離表面性計畫的束縛,轉換為即使是小規模卻能累積成果的方向。
作者也以故鄉納稅「廉價出售」地方產品、「依賴地方政府」、支出擴大的三個現象,會造成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因此他以二宮金次郎為例,說明江戶時代地方創生的成功經驗,二宮金次郎是日本地方創生的先驅,面對江戶時代處於藩政破產前夕,二宮金次郎以財政重建和創業家身份,挽救了農村衰敗景象。作者以二宮金次郎成功的案例提供現今日本的學習借鏡。
五、組織的活用:將「個體力量」提升至極限
作者表示在推進地方活化時,會遇到三道牆,分別是事業的牆、制度的牆以及組織的牆。組織是最複雜的一面牆,首先組織要討論撤退的戰略,這不是消極,而是能連結未來的積極作法;另外,面對地方創生,我們應該試著捨棄凡事依賴顧問的習慣,只要各地方下定決心,自行思考以及實踐,那麼在每個鄉鎮獨特的做法之下,即使步伐雖小但也藏著前進的可能。在組織內部最重要的就是排除個人的好惡,用量化的討論法和柔軟性去達成彼此的共識。在組織與組織間也盡量減少傳話遊戲的溝通模式,這樣只會造成決策不明確又毫無效率。最後,木下齊認為行政計畫不是只有努力就可以了,應該要捨棄錯誤的目標,從實踐與失敗中生出「真正的智慧」。(文/童昱馨整理)
跟著山崎亮去充電《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探訪美西公益設計現場》、《讀北歐生活設計最前線》
山崎亮於2005年創辦studio-L,目的為進行「當地問題由當地居民解決」的社區設計工作,此團隊於2015年開始走出日本,探訪各地建築與社區設計,2015至2017年陸續造訪英國美國西部與北歐匯集相關案例,他將學習之旅著作《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探訪美西公益設計現場》、《走讀北歐生活設計最前線》三書,希望藉由社區設計的方式,為傳統空間設計或社區改造工作無法觸及或解決的領域和問題提供新視野和新想法。
書名:跟著山崎亮去充電《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探訪美西公益設計現場》、《讀北歐生活設計最前線》(套書)
作者:山崎亮, studio-L
譯者:涂紋凰、雍小狼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4712966622801
※2015《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
studio-L團隊展開英國之旅,主要是造訪該國工業時期的思想家和活動家的活動軌跡,以及近期英國的社區設計案例。從英國保留良好的歷史建築物中,尋找約翰.拉斯金等人的事蹟生平,並從湯恩比館、漢普斯特得田園郊區、卡平卡姆登的手工同業公會,以及倫敦勞工大學,這些受到拉斯金影響的歷史建築,與其所造就亨利塔•巴特奈的社會改良運動、艾什比的美術工藝運動、莫里斯的祥和社會改革等,莫里斯創辦與任教倫敦勞工大學,讓山崎亮團隊從建築中思想前人的主張。除此之外,山崎亮團隊也參觀目前英國正在執行的社區計畫,並與相關人員訪談,本書最後拜訪《市民經濟》作者,討論經濟與社區設計的關聯。
若以1800年代為社區設計的源頭,約翰.拉斯金當之無愧的是中心人物,拉斯金人生已40歲為分界,前半生從事美術評論家的行業,對威廉.莫里斯造成影響,而後半生則是以社會改良家活動,則對阿諾爾得.湯恩比造成影響,奧克塔維.婭爾則同時受到兩個時期的影響,而拉斯金從事行業的巨大轉變可能是受到英國社會學之父羅伯特.歐文與親如生父的湯瑪斯.卡萊爾的影響,也讓他成為了那時候代表人物,而拉斯金去世後帶給後輩的影響依舊持續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作者選擇以拉斯金為開頭的原因。
而本書介紹的個案則有第五場景格拉斯哥馬姬安寧療護中心,專為癌症患者設立,主要為設計一個建築物與景觀融為一體的環境,激勵精神病患者修復身心,供病患、家屬與遺孤可以在院內以平常人的生活態度持續正常的生活;第六場景可食地景IET(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以城鎮中閒置的室外公共場所打造「菜園」的活動,供民眾自由採摘,最初本意是為因治安、失業等因素面臨糧食危機與食品安全等問題,站在婦女立場而成;第七場景羅奇代爾俱樂部,為即將爆增的高齡者而開始建構以社區為中心互相支援的架構,以提供幫助與成員之間的交流、舉辦社群活動等為主,特別的是參與協同設計的除卻設計公司同時也有高齡者參與設計;第八場景替代科技中心CAT(Center for Alternative Technology),位於英國威爾斯,組織以不斷重複生態與永續環境為主題的實驗性活動為主,並開放將其結果傳達給外界,以「環境教育聖地」聞名全球;第九場景達爾斯頓東部曲線花園,由浪板屋和花園構成,當地居民會親手栽種或捐贈,而浪板屋用於集會、舉辦活動或工作坊,將其打造成社區農場;第十場景是拜訪《市民經濟》作者,以市民為中心的小規模經濟、市民經濟,也就是需要建立起的經濟循環架構,引發作者對於進行社區設計計畫時,須以「經濟」的觀點思考,不是貨幣經濟,而是回歸原始詞彙中帶有的公共性的涵義,讓市民重新將生活找回來,讓市民經濟與社區設計產生關聯。(文/羅晨尹整理)
※2016《探訪美西公益設計現場》
隨著人口減少,往後能夠打造的空間也會隨之減少,而設計和施工的機會也會下降,「沒有空間設計」的工作坊要如何打造?團隊致力於飲食教育與地方福祉的對談工作坊,也相互討論綜合計劃或振興產業的願景,雖然這些都不需要具體空間,但最終若要舉辦相關活動,勢必還是需要打造空間,打造大家需要的空間,同隊最好要從旁協助,也因此決定去探訪公益設計案例,了解美國如何透過空間設計加深人們的信賴關係與學習,也探討過多設計介入空間而引起的「仕紳化」警訊。
日本因人口減少從「社區空間設計」創生了「社區設計」,而美國則發展出了「公共利益設計」,也就是不再只停留於居民參與與發想設計的層面,更思考如何為公益做出貢獻,為弱勢、能源、環境、產業、貧窮等增加議題。接下來將介紹團隊走遍美西,所收集到的相關個案。
本書第一場景石榴中心,該組織宗旨為「透過協力從事地方創生,強化社區營造。」,主要是讓居民提出創意有實現的可能,並透過導入藝術元素打造美麗空間,解決在地問題;第二場景可食校園/曾格農場,校園藉由實務的魅力,改變孩童與家長的生活意識,使他們在家中庭院設計種植,而此計畫實行24年,已使在地風景充滿可食用的美麗果樹,也進而改善當地生活,曾格農場向大自然循環學習,為讓孩童學習實務相關知識。而這也串聯起在地居民與農人的農夫市集,從而促進在地居民為主體的社會活動。第三場景重建中心,回收當地居民二手家具等用具,再以極低的價格賣出,使當地居民能夠以低廉價格改造住宅;第四場景卡利果園,共有房舍的生活,與購屋者一起設計住宅決定初期房屋大小與屋內設備,從而降低客製化帶來的高額費用,希望達到合理價格的訴求;第五場景尊嚴村,無家者的收容所,每棟房屋僅提供休息的臥房,另設有公用客廳,以促進村民交流,而每間房屋皆能在志工協助下自由改造,皆具有獨特性,作者認為是一個社會設計的現場;第六場景鼠尾草教室,以改善模組化教室,將室內環境加以完備設計,在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的同時,也希望建材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第七場景非政府機構美慈組織,主要援助領域為,確保水源安全、衝突管理、緊急災害援助,以及針對兒童、青年及女性的教育及經濟支援,任務為「建立安全、具生產性的社區,減輕人們的苦難、貧困與壓迫」,其中強調社區營造的重要性;第八場景食思設計ETD(Eat. Think. Design.),由加州柏克萊大學「設計創新的公共衛生解決方案」課程聚焦飲食方面而成,主要是以對社區、文化活動及國家本身,倡導公共衛生議題,並使其積極參與;第九場景從社區到公共利益,了解居民生活模式在進行真正有需求的建築設計,進而提出讓環境、經濟、社區能更加健全的永續提案,希望能透過「公共利益設計中心」以實際計畫執行為基礎,一、進行跨領域研究,並實地考察,二、從事社區交流活動,三、外展計畫,舉辦活動與外部進行交流,串聯三項,產生交互作用。
書中提到個案繁多,但幾乎都有提到要與當地居民進行合作,並須聽取多方意見,而地方團結力也是一大重點,設計並不是越華麗越好,重要的是要符合地方的特色與需求,而設計也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若無法營造參與感,凝聚大眾的力量,是無法達成地方創生的。(文/羅晨尹整理)
※《走讀北歐生活設計最前線》
提到北歐設計,總會先想到「商品設計」,但是近年屬於生活設計的「服務設計」正流行。探訪後讓作者驚艷的是公部門竟然有服務設計單位;美術館捨棄既定宣揚鑑賞美術素養的概念,不斷探求參觀者體驗;以及其他個案翻轉團隊經驗。
第四場景為芬蘭奧圖大學由學生發起、學生限定的創業支援計畫,該空間內部用貨櫃隔間,由除菌劑工廠改造,欲學習參訪美國矽谷時感受到以合作取代競爭,發展新創事業的精神,決定推動草根活動,讓創業精神在芬蘭扎根。第六場景為瑞典斯德哥爾摩近郊,將回收物升級再造的購物商場,由市民提供不需要的物品,換購商場新產品,一則達成回收物有了附加價值再商品化,一則減少廢棄物,回收設計並成為一門課程。目標是成為綠色環保典範。作者對照以日本的上聖町垃圾再造率79.5%,非常有看頭。第八場景為丹麥成人教育與公民會館,作者自省日本的公共事業被視為是公家機關的事,建議應由人民參與,訴諸感性,思考連結「樂趣」與「未來」,並省思丹麥成人教育以對話為基礎,與日本的社教設施「公民館」面臨式微的情形比較,能促進參與才是核心。(文/馬雨沛整理)
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
書名: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
作者:松永安光, 德田光弘、中橋惠、鈴木裕一、宮部浩幸、漆原弘、鷹野敦
譯者:林詠純
出版社:行人
ISBN:9789869622325
近年來臺灣政府加上民間的力量,正在臺灣許多區域進行地方創生的活動,賦予那些邊陲之地新的創意,期望可以改善人口外流的問題以及提升地方經濟。首先,「邊陲」是「中央」的相對概念,如果國家的首都是中央,那遠離中央的地方就是邊陲。這個概念從中世紀的歐洲就有,那個時期是為了國境邊界的防衛意識。而在本書提到的邊陲,大致是指遠離各國中心的國境地帶,以及國家本身就遠離大陸的地域也被我們定位為邊陲。本書唯一提及的亞洲國家臺灣,因為本身複雜的歷史背景以及海島的地理位置,使原住民文化以及一海之隔的中國大陸文化都在島國臺灣融合成獨樹一幟的樣貌。
那這些地方有什麼值得我們研究?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提倡文明論的學者山口昌男主張,新的文明必定誕生於邊陲,像是古埃及以及兩河流域的共通點都是在大陸的邊緣,且這些地區往往潛藏著古老時代的文明,若是真的能夠發掘出來,就能有不一樣的新發現,因此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目標。
邊陲的地域創生,首先要有肯站出來行動的居民或是創業的移居者。已開發國家的邊陲,幾乎沒有閒餘的荒地,因此需要的是活用既有資源,用新方法活用舊東西。像是舊金山近郊的矽谷原本是農地,但在新創企業的進駐之後人口大量移入、也提升了當地的就業機會,而這兩項可以說是地方創生的最終目的。
儘管邊陲地區擁有許多吸引新創企業的魅力,但基本上發揮其魅力的還是觀光資源。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預測,觀光客的人數今後將以每年四到五%的速率成長,到了二零三零年全球的觀光客人數將達到三十億人。但這些遽增的觀光客中,許多人已經造訪過大量的觀光區,他們的需求已經從單純造訪名勝古蹟,轉向更高次元的事物。像是在文化層面的體驗與學習,例如:運動、語言、料理、藝術等的學習工作坊,這些文化多元性的體驗都是地方創生的重要手段。如果想要長久的經營地方事業,就不可以忽視全球化的影響。產業結構總是隨著全球變動,要不受資本主義支配,就要透過在地事業,建立起地域循環型的地域內經濟。
本書介紹了許多個案,建築專家們有系統的整理了世界各地的地方創生案例,而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我們臺灣可以借鏡的對象。像是義大利分散型旅館的誕生,重新利用空屋打造住宿設施,與分散於整座城鎮的服務結合,以整座城鎮招待客人。導讀者認為熱情的臺灣人想必可以完美勝任導遊的身分,帶領外地人體驗最道地的風土民情;庇里牛斯的米其林三星內克艾夏認為,世界共通的語言是食物。另外書中也提到了很多有特色的地方,阿爾卑斯地方和芬蘭活用了森林資源、充滿公共精神的小型民間事業與政府合作的葡萄牙山賊村、愛爾蘭的霍斯城堡料理學校以及蘇格蘭融合藝術與商業的新潮流。另外,導讀者認為在物產豐饒的臺灣要找好吃的食物實在是太容易了,用在地美食外交是一個很好的行銷方式。以及書中提到的臺灣在地成功發展的地方創生案例,像是華山1914、松菸文創園區,都是歷史建築結合文創產業活化的模式,復古的建築與活潑的藝術結合,使文創園區老少咸宜。
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難題,這些案例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也為地方創生提供新的發想。(文/童昱馨整理)
地方創生實踐案例
案例一:一所流域學校 Groundwork三島
書名:地方創生的挑戰:日本NPO的在地創業
作者:渡邊豐博
譯者:李宜欣, 翁群儀, 涂翠花, 陳玉蒼, 陳香廷, 陳譽云, 張英裕, 黃世輝, 馮天蔚, 羅彩雲
出版社:開學文化
ISBN:9789869668248
人稱巨人先生的渡邊豐博,原任職於日本靜岡縣府,後任教大學,並在故鄉三島推動源兵衛川再造。源兵衛川源自富士山,千百年來支持當地農民生產與市民生活,但1960年代起水資源環境惡化,於是有了水岸再生計畫,Groundwork三島在1992年,效法英國,連結公民、NPO、企業與政府以改善環境為核心的Groundwork夥伴關係導入日本,由靜岡縣政府與三島市政府與在地農業夥伴、居住民,努力20多年,目前水之都三島有60個散布市內的再生基地,成功以非營利事業活用地方資源,居民感受到地方總動員的地區協同合作關係的好處與潛力,成為日本在共同營運型的環境與社區營造的示範案例,帶來觀光人潮,累積觀光資源,創造在地農業價值。2016年獲得世界建築遺產賞,國際觀光客慕名來者眾多。
案例二:退燒的觀光地 V型反轉復活
書名:熱海重生:地方創生的典範
作者:市來廣一郎
譯者:張雲清
出版社:天下雜誌
ISBN:9789863984610
熱海出生的作者,對退燒的觀光地懷抱著使命感,以商業手法重建熱海,成為日本政府觀光廳《2017觀光白皮書》介紹的成功案例。白皮書歸納三要素:官民有財政危機意識,選擇年輕客層為行銷標的,以及有幹勁的民間主事者。這位民間主事者,市來廣一郎28歲時離開日本IBM的工作,回到熱海,2011年成立民間創生公司、Café、民宿,與熱海市政府共營「ATAMI 2030」及支援創業計畫。作者返鄉時,熱海市45%為高齡人口,有些地區高達70%,他邀請年輕人投入,「先改變居民意識」,舉辦里庭團隊活動,解決閒置農地的重生;又推動熱海領航員,透過訪查,介紹當地也不熟稔的熱海為旅遊目標。他主張溫泉觀光區的復活途徑,應是提升城市魅力,而不是低價吸引客人。參考木下齊的觀點,提高觀光消費金額,讓熱海市中心小街區的觀光產業存活,創造更多的熱海迷蜂擁而入。對於目前的進度,作者認為地方創生沒有成功也沒有終點,他對熱海的願景是成為有創造力的30歲世代所選擇的城市。2019年本刊進行訪談時,他仍然主張使用政府補助金有惡性循環的風險,開始走向地產投資與管理。熱海的商業模式地方創生已經帶動更多地產公司進駐開發。
案例三:打造區域品牌 獲日本行銷大賞區域賞
書名:東川Style:北海道8000人小鎮的創生故事
作者:玉村雅敏, 小島敏明, 吉田真緒
譯者:侯詠馨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80025
在北海道的東川町,被稱為寫真之町,透過當地居民的生活風格與微型經濟的連鎖效應,塑造了豐富的東川生態體系。東川町海拔2291公尺,楚瑜北海岸最高峰的山腳下,該地沒有自來水,扭開水龍頭,流洩出天然礦泉水,無邊際的水田,四季與晨昏光影煥化,優質咖啡店、不一樣的公務體系,讓小鎮被期許為未來社會型。
影視活動的取景與寫真甲子園攝影活動,是東川發展國際策略的利基,居民將自宅當風景來打造;此外,當地公務體系認知Public的本質是眾人事、世間事,成為public的重要推手,公務員如同跑業務的精神,開拓地方事務,東川鎮公所有個三不原則—不說沒預算、不說沒先例、不說沒人做過。所以,東川style就是如此在地方創生中獨樹一格。
案例四:USR連結地方創生--千葉大學
日本主管機關文部科學省領頭進行跨部會合作,2013年就開始推動「地方/知識基地的整備事業(大學COC事業,Center of Community)」,2015年進化,啟動「大學作為地方/知識基地的地方創生推進事業(COC+)」,徵選國內大學參與,以發揮大學作為社區知識中心的功能,強化大學與地方的連結,協助振興地方並解決地方的問題,並培養在地所需人才,留在地方就業。
日本千葉大學,在日本政府地方創生推動中的積極作用,取得亮眼表現。千葉大學COC+關鍵人物--鈴木雅之副教授表示,千葉大學社區創新處成果包括「區域智庫」形態的實驗企業。以千葉大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研究型合資企業“ Miraino Lab Co.,Ltd.”於2018年4月成立,是通過大學與地區之間的合作進行地區振興和地區振興的實用諮詢計劃,它的任務是規劃和實踐該地區的未來形態,並與學生一起解決當地社區面臨的問題。
千葉大學社區創新處在推廣過程中,連結地方政府、各大學與地區產業,一則活化地區產業、一則提高青年人力在地就業。
鑒於千葉大學COC+經營目標不僅是解決千葉的地方創生議題,更期許提出千葉的振興模式,影響全日本,甚至向國際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