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必然見過濃蔭蔽日、山鳥群集的巨大樟樹。早在2千年前,中國就有栽培樟樹紀錄,多少文人雅士以之感慨舒懷!隨手翻閱全唐詩,李白就曾「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掛席淩蓬丘,觀濤憩樟樓」;白居易則在「富陽山底樟亭畔,立馬停舟飛酒盂」。
樟樹名之為「樟」,李時珍認為是指樹皮有著厚硬的深溝縱裂紋路,如同印刻般,故在木部首旁加個「章」字。另一說則認為「香獐」有麝香,而香味特別的樟樹,取名「樟」,與「獐」有同樣涵義。
全株皆具香味的樟樹,長在哪處,哪處必然潔淨清爽且無蟲。樟腦相關製品是臺灣在清朝至民初重要的出口貨品,「伐樟取腦」在清領與日治時期是重大的事業,由政府成立獨佔機構,負責專賣制度。
當時,閩、客、漳、原住民等常為了樟腦大動干戈。清代《臺灣詩抄》竹枝詞詩句︰「統領揚兵夜渡河,大嵙崁內逞干戈;教郎莫去收樟腦,聞說生番出草多」。歡迎點選連結觀賞:https://youtu.be/OoCOOL2e-hY (文/遠距教學發展中心)
關鍵字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5陸域生命
NO.1123 B
| 更新時間:2021-05-10
| 點閱:89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