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
時間:112年10月12日下午3-5時
地點:L307
主講者:詩人兼《新寶島曼波》導演楊澤
講題: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從李雙澤到《新寶島曼波》
《新寶島曼波》是一部「高高低低」的音樂片,創作的題目由民歌手、也是淡江校友李雙澤開始,他是我們那個年代「唱自己的歌」的代表人物,這部片由我自編自導自演,是一部新形態紀錄片,希望獻給生長的島嶼及海洋一首「大情歌」。歡迎大家有機會11月3日起可以到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首先,我們需要回到1970年代,當時,李雙澤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命題「唱自己的歌」,他不幸在1977年前後意外過世,《新寶島曼波》這部電影算是完成他的志願,稍後會請「繆夫人樂團」現場演奏,電影內改編我的詩作曲目。
第二,歌曲是個體記憶,同時也是集體記憶,在李雙澤年代的前後,陸續又有胡德夫和陳達等人,一直到最近《薪傳》的重新編舞,描述先民如何勇於渡過黑水溝,來到我們現今這座寶島上,這些都是透過創作描述記憶的過程。
李雙澤的時代是我的時代,當時大學生們都聽外語歌曲,不太看國片,後來發起的「唱自己的歌」,背後也是因為60年代世紀性的民歌運動,連帶影響到70年代臺灣有自己的歌,有興趣的話可以稍作搜尋,《新寶島曼波》片中記錄了平埔族的勸世調,也類似於「唱自己的歌」的理念。
這部電影拍攝於2021年,命題是「唱自己的歌」,有點像是《悲情城市》,台灣人說自己的故事,《薪傳》也是一樣的道理。另外,我們也試圖與過去的記憶匯合,嘗試用「自己的歌」說自己的故事。
如果用三句話描述這部電影,第一項是「景很美」,這很容易解釋,不是我們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是臺灣真的有許多美麗的高山、大海與自然景色;第二項是「人物離奇」,片中紀錄了一些我們平時很難碰見的人;第三個是「音樂動人」,並非我自吹,除了作品主題曲外,我們還另外推出類似的電影原聲帶,共24首曲目,其中包含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歌曲,非常值得一聽。
回到我最初所提到的,這個音樂片的主題,其實原本是要拍我自己的故事,但是因為我不想作為被拍攝對象,所以後來答應製作「不一樣的紀錄片」,老闆也給予我相當大的創作自由,讓我自由的拍攝我想做的。
大家知道聽音樂有2種情境嗎?一種是一個人聽,另一種和別人聽,就像現今的我們,在YouTube上能聽到許多歌曲,真的很令人感動,讓人夜深時分仍然流連忘返。
然而,在現今的串流平台上,我們很難找到很古老、精細的音樂或聲調,這部片中就是懷念整個60年代的核心,這便是適才提到影響李雙澤的60年代民歌運動,正如同音樂與回憶是緊緊相連的。
假如音樂是一個人的狀態,聆聽時就會想起許多事情,這部影片就是真實的紀錄片,片中我所遇到的人,都確實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它記錄了21世紀中期的臺灣人,其中的老歌〈寶島曼波〉改編為我們的主題曲〈新寶島曼波〉,我也有寫了一首同名詩作,這也是這部片的名稱由來。(文/李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