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3-12-03

彼得•杜拉克講座 陳國華 馮仁程 談社會生態願景與資訊應用

【本報訊】由覺生紀念圖書館、商管學院和財團法人博雅管理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與管理大師對話,彼得•杜拉克」系列講座,第三場與第四場分別於11月27日和28日下午2時及3時,在圖書館2樓閱活區舉行。由教育學院院長陳國華分享「彼得‧杜拉克的社會生態願景」,和博雅管理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仁程分享「以資訊為基礎的社會:我如何應用電腦賦予我的績效能力」。

陳國華分享「任何關於未來的有用想法都應該顯得荒謬。我們必須透過未來想像的本能來拓展我們的思維,描繪下一個社會的可能性。」強調應從不同角度看事情,持續學習,擴展生活層面,並培養跨界思維去大膽想像願景。他表示應該對未來有所想像並做出選擇和培養,對此提及彼得•杜拉克所言「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的關係,認為創造末來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找出個人的使命和責任。」,認為在經濟成長、環境保護與社會進步是社會發展的三條底線上,培養未來思考的眼光,並尋求平衡個人和社會整體需求的可能是尋找使命與願景時不能偏離的軌道。

馮仁程引用彼得•杜拉克:「我們要做些什麼,才能把這麼豐富的資料提升為資訊,更別說是知識了。我們得到許多答案,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沒有人有真正的答案。」帶領大家以生活中例子,了解杜拉克先生當時的見解,放在今日就像預期了結果。他分享,在1950年代初期,彼得 • 杜拉克即理解到電腦將帶來深遠社會衝擊的人之一,這並不是由於電腦的科技能力,而是因為它會迫使我們去使用資訊。但是,提供資訊並不等於就是在溝通,雖然現今針對組織溝通的勇敢嘗試,不論是在企業、工會、政府部門,或是大學之中,應用資訊科技已是絕大多數的現象,但要如何才能應用電腦賦予績效,溝通才是重要關鍵。

資管系碩士班學生蔡智勇分享,從講座中理解到,未來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創造,感受到講者的激勵。其中對於用豐富的想法來創造未來,不受現有的技術或思想的限制,他省思到「技術上的斜桿不等於思想上的斜桿,即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種技能或職業,但不一定有多元的思維或創新的能力。」,講座也引領他認知到,溝通其實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溝通是指「能夠以最少的時間和資源,獲得最接近目的的答案」,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應互相交換資訊,用邏輯和證據來支持我們的觀點。圖書館組員陳芳琪對馮仁程所提及的「做對的事」、「把事情做對」最有感受,認為在職場上時常需與合作夥伴進行業務溝通,不能一昧埋頭做,否則容易偏離方向,應充分了解執行方向,才不會事半功倍。(整理/林育珊)

關鍵字 #教學前線 #彼得•杜拉克 #講座 #陳國華 #馮仁程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74 B | 更新時間:2023-12-03 | 點閱:32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4-30 20:08:42
  • 線上人數: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