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之窗 2024-08-06

清晨入夜暑漸退 賽博頻道帶你步入立秋的微涼世界
啜飲一瓢秋雨吧!數樹深紅出淺黃,解我一縷夏陽酷熱。踩著盛夏尾梢,時日便進入「立秋」,秋季漸次拉開序幕,一場秋雨一場寒,涼風漸至,這是邁入秋爽的前奏,彷彿將告別黏膩滾燙、舉步艱難的炎夏。
但亞熱帶氣候區的臺灣,漫漫難捱的暑天豔陽依舊炎炎燎灼。「秋後一伏,汗死老牛」,步伐行進揮汗如雨,立秋後才是全年最熱的三伏天之「末伏」,秋老虎威力正旺。滾滾如沸的熱浪得延續到秋分,那才教天涼好秋。
二十四節氣中排行十三的立秋,約在8月7日至9日間交節。2024年8月閃耀霞黃色光澤的金針花璀璨著花東縱谷山野,堪稱是臺灣最斑斕且獨有的孟秋景觀,7日戌時一扇新涼偕伴立秋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望秋而衍生萬物揫斂的細微感懷:「立秋,七月節。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立,建始也。」秋天已上路。
物極必反,盛衰有度,斯時酷熱雖未退盡,涼意卻萌櫱。「立秋」是夏秋之交重要時刻,過渡著暑熱與陰涼。《說文》:「秋,禾穀孰也」,立秋也意謂壟香米榖滿倉時節,自古即是以農立國者最重視的歲時。周朝逢立秋,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等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牲以祭,表示秋來揚武,是軍隊備戰季。
宋代的立秋日皇宮要將盆栽梧桐移入殿內,待「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葉應聲落下以寓「報秋」,見一落葉而知天下秋,秋天如約而至。宋代詩人武衍在《立秋夕》描繪「閒立梧桐看月生」的靜謐畫面;詩人劉翰也寫《立秋》「滿階梧桐月明中」,清輝寂至,幽思恍若滿地晶瑩碎玉一般,梧桐與立秋真有不解之緣。
立秋之於農家也有重要意義,其諺語多與農事相關:「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當日晴朗則風調雨順,不至有旱澇之憂。「雷打秋,年冬高地半收,低地水漂流」,立秋打雷則占兆二期稻作歉收,立秋忌雷,全臺皆然。據先民說法,「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若農曆七月立秋,則天氣持續穩定,五穀豐收可期;如果六月立秋,五穀不熟必至歉收。
立秋後,早晚溫差加劇。其三候分別是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元稹是史上唯一以官方身分詠寫二十四節氣的詩人,其《立秋七月節》即以物候變化詮釋立秋到來:
####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 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不覺間炎夏走到盡頭,微涼的風默然吹來秋訊,心扉彷彿被溫柔開啟。秋蟬嘶鳴,清透的露水無聲滴落,一葉漫落,繚亂元稹心緒,回首望向疾馳而去的歲月,輕愁油然而生。
時光流淌,立秋時節暑氣將退未退,詩人輕搖蒲扇,詩興流瀉。或勾勒清新秋景,或抒發悲秋情思,或喜秋之清爽可愛,文字洗練而含蘊豐潤。「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是戰國後期楚國辭賦家宋玉的喟嘆,從此「悲」成了秋的情緒基調!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詩人將人生千般滋味熔鑄於詩中,不妨看看其深情心眼裡,如何行吟立秋……踽踽獨行長安郊外遊賞景點「樂遊原」散心的白居易,寫下《立秋日登樂遊園》感慨世事。秋風蕭瑟吹白了鬢髮,想到官場挫折紛紛,生出凋敝悲秋的人生悲痛,淒美傷情:
####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 ####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時局動盪的宋代,懷抱報國救民理想的士子如陸游,在立秋日多表露對家國社稷擔憂的赤誠:「窮銷壯歲功名志,病過新秋賞詠時」;而病中的方回在立秋聽雨,感慨人生不易:「風聲雨氣涼秋夜,世故時情病客心」。
時節詩詞至宋展現著順時而動、因時而感的思維,用詞遣字更加清淺可親。文人方翥被立秋夜光耀熠熠的星月驚起,夜不能寐的次雲先生以半賭氣的口吻說,暑氣將殘,任它豪橫到幾時?!聽!窗外那樹葉窸窣作響,正是悠悠西風啊:
#### 星光如月映長空,驚起愁眠夜向中。 #### 殘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鳴葉是西風。
當秋風秋雨攜手而來,多情的明代才女夏雲英訴說立秋心境,南樓一夜颯爽新涼,薰香漸熄漸滅,夢裡扁舟將駛向何處?侍兒悠閒撥弄箜篌,勾勒出初秋日子的恬淡風韻:
####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 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閒自理空侯。
立秋的恢弘雄渾則在明末清初學者計東的《宣府逢立秋》一覽無遺,後兩句尤顯激昂。大漠長空壯闊,鷹隼振奮雙翼狂飆天宇掀搧長空。秋之開闊,秋之自由,令人拍案稱奇:
#### 風自長城落,天連大漠寬。 #### 摩霄羨鷹隼,健翮爾飛摶。
節候循序,暑氣極盛而衰、舒涼待發的立秋,雲空收斂起夏日色調,葉間秋聲萌動,生命醞釀著成熟壯麗,一如《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立秋詮釋著絢爛結實抱滿懷的秋收意義。
時光蹁躚秋風起,秋收,也收回那似盛夏般瘋長狂張的心吧!且在逐日清幽的歲月裡安然從容,安然的恍若寂靜落葉、從容的如同悠哉涼風,沒有什麼能打亂秋涼徐徐的節奏。流年斑駁秋思長,立秋天,紅塵恬靜浮生清歡,誠願您安好如初,所有煩憂都煙消雲散。(文/楊靜宜)

關鍵字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86 | 更新時間:2024-08-15 | 點閱:909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09-11 15:21:12
  • 線上人數:2354